1924年,凌叔华和徐志摩缠绵不清,转头嫁北大主任。婚后,她嫌丈夫不浪漫,和外国

时说历史 2025-04-24 08:35:00

1924年,凌叔华和徐志摩缠绵不清,转头嫁北大主任。婚后,她嫌丈夫不浪漫,和外国小伙偷情,结果在宾馆被抓个正着。

凌叔华生在北京,一个封建时代的尾巴上,家里不富裕,父亲是清朝官员,后来时局变化,家道中落。

母亲是小妾,低调沉默,一生寄人篱下。凌叔华性子却与母亲不同,敏感而倔强。她从小爱读书,常抱着书本躲在院子里看。

家里的老仆人看她不睡午觉,怕耽误长身体,还硬是抢过她的书本藏起来。

小时候,家里的书房是她的乐园。大人们的《四书》《五经》她看不懂,但母亲陪嫁的几本古诗词却成了她最早的文学启蒙。

等到长大些,辜鸿铭成了她的英文老师。老辜是个传奇人物,穿长袍,说洋话,讲得一口地道英语。

他的学生多是京城达官显贵家的孩子,凌叔华却是他最喜欢的一个,辜鸿铭常说:“这丫头,眼睛亮,聪明得很。”

15岁时凌叔华开始学画画,她跟的是画坛名家,但没学几年,师父就夸她有天分,说她以后一定能成大器,那时的凌叔华对未来充满期待,她要做一个不平凡的人。

20岁凌叔华的名字开始在北京文坛出现,她写的短篇小说《酒后》,让很多人惊艳。鲁迅说她写的是“高门巨族的精魂”。

凌叔华成了名副其实的“才女”,她常和文人们聚在一起,聊天作画,谈文学,朋友们喜欢去她家的书房,那地方被称为“文学沙龙”。

那时徐志摩也开始参加沙龙。他是个浪漫的人,喜欢诗,喜欢谈理想,凌叔华和他一见如故,聊得热火朝天。

凌叔华对徐志摩动了心,她喜欢听他朗诵诗,也喜欢看他写字,徐志摩对她也有欣赏,但两人始终没有越界。

徐志摩离开北京后,凌叔华的生活变得平淡,她依旧写作、画画,但心里似乎少了点什么。就在这时,陈西滢出现了。

陈西滢是北大的教授,才华横溢,文章写得好,人也稳重。他和凌叔华的认识,缘于文学。两人一开始只是合作,后来关系慢慢拉近。

朋友们都觉得奇怪,陈西滢不浪漫,也不懂风花雪月,怎么看都不像是凌叔华喜欢的类型。

可凌叔华说:“他安稳,是个过日子的人。”没多久,他们就结婚了。

婚后的生活,起初还算平静。陈西滢是个忙人,白天忙着教学,晚上编杂志。凌叔华一开始觉得,这样的生活还不错。

她有自己的空间,可以写作可以画画,陈西滢也会支持她,把她的文章推荐到《现代评论》。

可渐渐地,问题来了。陈西滢是个实用主义者,生活里没有情趣。凌叔华抱怨:“我们像同事,不像夫妻。”陈听了不作声,只是低头写文章。

两人慢慢疏远话也少了,凌叔华心里不满,却没办法改变,她把这种情绪写进了小说,写得深沉又哀伤。

朋友聚会,凌叔华半开玩笑地说:“嫁人还不如一个人自在。”大家哄堂大笑,只有陈西滢没有笑,他端着茶杯,低头喝了一口什么也没说。

1935年,朱利安·贝尔来到武汉大学任教。那年,凌叔华随陈西滢生活在武汉,心情却比以往更低落。婚姻的沉闷让她常感孤独,陈西滢总在忙工作,家里冷清得像座空房子。

朱利安的到来,像一道光。年轻的他充满活力,喜欢诗,谈论艺术,举手投足都带着欧洲人的风趣。他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侄子,血液里流淌着文学的浪漫基因。

凌叔华第一次见到他,就被吸引了。朱利安对这位东方才女也满是好奇,两人很快熟络起来。

起初,他们的关系看似只是师生间的讨论。朱利安向凌叔华请教中国文化,凌叔华请他讲解西方文学。两人一起看书,听音乐,甚至在武大校园的花园里散步。

陈西滢看在眼里,心里却装作没事。朋友们私下议论,这关系不太对劲,但没人敢明说。

那晚,朱利安邀凌叔华去看电影。陈西滢不在家,她犹豫了一下,还是去了。那是她人生中第一次冒险。

电影散场后,两人在昏黄的街灯下漫步,谈论人生与理想,朱利安突然抓住她的手说了一句:“你不属于这里,你应该去更远的地方。”

从那以后,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两人开始偷偷约会,书信往来。凌叔华知道这不对,但无法抗拒这种久违的激情。

陈西滢慢慢觉察到什么,他问她:“你们是不是太近了?”凌叔华只是笑着摇头,避开了这个话题。

朱利安打算回国前,约凌叔华到广州见面,也想确认她的心意,这是一次危险的相会,凌叔华明白,但还是答应了,她渴望那种被理解、被关注的感觉。

广州的一家小宾馆,两人终于见了面。凌叔华卸下平日的矜持,和朱利安倾诉自己在婚姻里的痛苦。朱利安也说出自己的挣扎。他想带她去英国,却又担心她放不下现有的生活。

谁也没想到,陈西滢找了过来,那一刻门被推开,陈西滢站在门口,脸色铁青。宾馆的房间不大,三个人的目光交错在一起,空气凝固了。

回到武汉后,陈西滢提出分居,他对凌叔华说:“如果你选择和他走,我不会拦你。但我不能再容忍这种关系。”凌叔华低头不语,自己的选择意味着什么。

0 阅读:56

猜你喜欢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