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桑带着人先去现场勘查。他站在被子弹打穿的窗户边,眯着眼看弹孔,琢磨着射击者可能在哪儿。凭经验,他估摸着开枪的人可能在大会堂外100米左右。长安街附近的地形他熟得很,马上派人去搜查。可那一片儿全是人来人往的大街,建筑也多,查了一圈啥也没捞着,连个弹壳都没见着。 这下于桑头疼了,100米范围没线索,难道猜错了?他找来专家分析弹头,又做了几次实验,发现100米开枪的子弹伤痕跟现场的不太一样。有人提了个大胆想法:会不会射击点更远?于桑一拍脑袋,决定再试试400米。这回实验结果出来了,子弹的破损程度跟大会堂里的那颗几乎一模一样。于桑心里咯噔一下,400米外,那可是军区大院的地盘啊! 军区大院可不是随便进的地方,里头住的都是老干部和家属,个个背景不简单。于桑带着队伍进去,查得小心翼翼,生怕得罪谁。可查了几天,还是没啥进展。就在这时候,他无意中听到几个居民聊天,说大院里的孩子经常拿枪打鸟玩儿。这话点醒了他,枪声、孩子、军区大院,会不会是个淘气包惹的祸? 真相出来后,公安人员傻眼了。凶手是个16岁的孩子,还不是故意捣乱,就是淘气打鸟没准头。可这事儿咋处理?李迪民的父亲李达是开国上将,身份敏感,而且子弹没伤人,算不算大事儿?于桑不敢拍板,把情况一五一十汇报给了周总理。 周总理听完,皱着眉头想了好一会儿。他心里清楚,李迪民这小子确实干了错事,可毕竟是个半大孩子,没恶意,事件也没造成啥严重后果。杀了不合适,关起来又太过了。最后,他拍板决定:特赦李迪民,但得好好教育,不能让他觉得这事儿没啥大不了。 于是,李迪民被送到学校,接受了好几个月的思想教育。老师和干部轮番上阵,跟他讲纪律、讲责任,让他明白一颗子弹差点捅多大篓子。李迪民后来也老实了不少,再不敢随便碰枪了。 周总理这事儿没就这么算了。他从李迪民身上看到了干部子弟教育的问题。那年头,不少高级干部的子女仗着家里背景,管教松散,容易惹祸。这次是个意外,可下次呢?万一真出了大事,谁担得起?周总理趁机开了几次会,点名批评这种现象,要求干部们管好自家孩子,别让他们给国家添乱。 这还不止。于桑破案后也琢磨,这枪支管理太松了,民间随便弄到枪,太危险。他写了个报告给周总理,建议赶紧管管枪支的事儿。周总理一看,点头说:“社会稳定是大前提,枪支不能乱来。”从那以后,枪支管理开始收紧,后来还推动了法律的制定。 说起来,这颗子弹虽然是个意外,却捅出了不少问题。1966年的事儿过去后,干部子弟的教育抓得更严了,枪支管理也上了新台阶。于桑后来还参与了《枪支管理法》的筹备,这部法律磨了快三十年,到1993年才正式出台。可一旦实施,效果杠杠的,民间枪支收了一大堆,枪案少了很多,社会治安也稳了不少。 这事儿挺有意思,一个16岁孩子的淘气,愣是推动了国家层面的变化。李迪民自己可能都没想到,他那随意一枪,能有这么大影响。当然,他那行为肯定不对,淘气归淘气,差点酿祸是事实,谁也别给他脸上贴金。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7评论】【3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