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大将王树声在食堂排队打饭,一个年轻干部一下打了5份饭菜。王树声上前询问,干部怒骂:“关你什么事,闪一边去!”,认出王树声后,干部的脸红了。 1968年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年代。那时候,物资匮乏,吃饭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件需要精打细算的事。食堂里排队打饭,是再平常不过的场景。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发生了一件让人印象深刻的事。大将王树声,一位经历过战火洗礼的老革命,穿着朴素的旧衣服,像普通人一样排着队。他的身份虽高,却从不搞特殊化,这一点在当时就已经是很多人敬佩的地方。 那天,一个年轻干部走进了食堂。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老老实实排队,而是直接上前,一下子打了5份饭菜。这在当时可不是小事,毕竟饭菜是按计划供应的,多打一份就意味着可能有人吃不上。周围的人看在眼里,心里多少有些不满,但没人吭声。王树声却不一样,他注意到了这个情况。作为一个军人出身的老党员,他对这种浪费公共资源的行为很敏感。他没有摆架子,也没有立刻发火,而是走上前去,想问问是怎么回事。 结果,这个年轻干部不仅没解释,反而态度嚣张,直接甩出一句刺耳的话,把王树声堵了回去。这种反应让人意外,毕竟在那个年代,尊重长辈和上级是个基本常识。可这个干部大概是仗着自己有点小权力,或者压根没把这个不起眼的“老头”放在眼里。他的行为,不仅仅是无礼,更反映了一种自私的心态,完全没考虑别人的感受。 王树声没有退缩。他是谁?他是打过仗、扛过枪的大将,是经历过生死考验的老革命。他的性格里带着一股正气,对不公平的事向来容忍不了。他继续追问,语气平静但坚定。年轻干部这时候才意识到不对劲,抬头一看,认出了眼前的人是谁。王树声的名字,在军队里是响当当的,他的经历和作风早就传开了。干部的脸一下子红了,显然是羞愧和尴尬交织在一起。他没再吭声,低着头退到了一边。 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有人说,王树声当时并没有严厉责骂,只是用事实和道理让对方自己反思。毕竟,他不是那种喜欢摆谱的人,他的目的也不是为了羞辱谁,而是想让大家明白,公共资源不是谁想多拿就能多拿的。那5份饭菜,超出的部分最终也没浪费,据说被退了回去,分给了其他排队的人。 这个故事虽然简单,却让人感慨。1968年那个年代,社会风气复杂,有些人仗着职位或关系,多少会搞点特殊化。王树声却反其道而行之,他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身份高低不是关键,做人做事得有底线。他的举动,既维护了食堂的秩序,也给周围人上了一课。那位年轻干部呢?他的脸红说明他还不算无可救药,至少还有点羞耻心,知道自己错了。不过,他的行为确实不值得称赞,毕竟那一刻的自私和傲慢,是实打实摆在那里的。 王树声的作风,其实是他一贯的性格体现。他出身贫苦,从小就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参加革命后,他打过无数硬仗,却从不贪图享受。建国后,他身居高位,但生活依然简朴,连排队打饭这种小事都不愿搞特殊。这种习惯,不是装出来的,而是骨子里的东西。他在食堂的表现,只是他人生中一个普通的片段,却折射出了一种精神——对公平的坚持,对纪律的尊重。 反过来想想,那个年轻干部的行为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那时候,有些人刚有点权力,就容易膨胀,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他可能觉得自己多打几份饭菜不算什么,甚至觉得别人管不着。可惜,他碰上了王树声,一个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这件事对他来说,应该是个教训,至少让他明白,权力不是用来随便挥霍的,公共的东西更不是给自己谋私利的。 这个故事传开后,很多人拿它当例子讲。王树声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去压人,而是用最朴实的方式,维护了最基本的公平。这件事的影响,不仅仅在那个食堂里,也不仅仅在1968年。多年以后,人们提起王树声,总是会想到他的正直和低调。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人物,反而更像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有血有肉、有原则的老兵。
1968年,大将王树声在食堂排队打饭,一个年轻干部一下打了5份饭菜。王树声上前询
墨舞风华姿
2025-04-24 00:30:5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