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生,到头来什么都带不走,唯有一堆遗物,留给后人操心。 是在亲人去世后,这“四样遗物”,说白了,一样都别留。不是迷信,是现实的教训。
01 穿过的衣物,别留。 很多人舍不得把过世亲人的衣物扔掉,觉得那是“人还在”的一种安慰。 可,这些衣物,带着逝者生前的气息,留在家中,是对逝者的留恋,还是对生者的一种负担? 我楼上的邻居,父亲过世后,把他生前的衣服整整齐齐叠在衣柜里,一年四季不动。 结果每次换季,她都得看上一眼,越看越难过,整个人常年情绪低落。 人是要往前走的,衣服不动,情绪就不动,整个人像被拴在过去。 穿过的衣物,最好尽早处理掉,捐赠也好,焚烧也罢,别让旧物困住了生者的生活。
02 生前药品、病床设备,别留。 亲人过世后,家中往往会留下大堆药品、轮椅、病床,甚至护理用品。 很多人觉得“还挺贵的”、“以后可能用得上”。 但细想一下,用得上是什么意思?难道是再有人生病? 这不是省! 我有个熟人,家中老人走了后,把病床和药品收拾好,说“以后留着有备无患”。 结果第二年,他爱人查出大病,又得重新把那套东西翻出来,整个屋子都充满了压抑的气息。 这些东西,本来就是临时应急,不是传家宝。 留着,就是在和病痛作伴。生者要的是阳光空气,不是那些旧日病气。
03 生前常用的随身物件,别留。 有些人过世后,他们用惯的东西——老花镜、手表、拐杖、烟斗、小梳子——家人总舍不得处理,觉得那是他们生活的痕迹,是“还有点人在”的感觉。 但人一旦不在了,这些随身物件就变了味,成了一种无声的缠绕。 我有个朋友,母亲生前最喜欢的一串佛珠,她一直戴在手上当纪念。 结果后来每次一摸那佛珠,眼泪就止不住往下掉,根本没法摆脱那种哀伤的情绪。 这些小物件,本是生活的点缀,可当人不在了,它就成了悲伤的触发器。 你以为是在纪念,实则是在反复揭伤。 特别是有的家中,喜欢把这些小物件供在案头,久而久之,家里氛围都变得沉沉的,像永远走不出告别的阴影。 清理这些物件,不是绝情,是放手;不是忘记,而是告诉自己,该重新开始了。
04 与死亡相关的日记、信件、影像,别留。 有人喜欢保留老人最后的手稿、遗信、病中日记,觉得这是“回忆”,是“痕迹”。 但说白了,那些只会让人陷进无尽的怀念和伤感中,不断回看,只会反复揭开伤疤。 我看过一个帖子,有人留着父亲写下的最后几封信,字字句句全是道别。 每年清明她都会翻出来读一遍,读完眼泪直流,连饭都吃不下。 这种伤,是自己给自己扎的。 有时候,不是记得清楚才叫孝,而是能放得下,才是真正的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