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西方把青霉素列为军事机密,中国老百姓和军人伤口发炎红肿后,往往因为没有青霉素治疗而死去!汤飞凡得知后十分难受,对英国生物学家李约瑟说:“我有个办法!” 在西方国家的严密封锁下,能救命的青霉素成了比黄金还金贵的军事机密。 中国战场上每天都有士兵因为伤口感染丢了性命,后方医院里老百姓的化脓伤口也找不到药治。 这种眼睁睁看着生命流逝的滋味,让刚从美国回来的汤飞凡坐立难安。 可是他的实验室比乡下土灶房强不了多少,墙上糊着发黄的报纸,实验台是用门板搭的,烧杯量筒都是东拼西凑来的。 最要命的是培养青霉菌需要恒温箱,汤飞凡愣是带着徒弟们把煤油灯围成圈,靠调整灯芯长短来控制温度。 有天夜里看守实验室的老张头起夜,看见窗户透出的火光还以为走了水,抄起水桶就往里冲,浇灭了二十多盏煤油灯,气得几个研究员直跺脚。 英国来的李约瑟博士坐着驴车找到这间破实验室时,汤飞凡正蹲在院子里晒霉豆腐,白大褂上沾着泥点子,手里端着个豁口瓷碗,碗里黑乎乎的菌斑看着像发了霉的酱豆。 李约瑟对于他的第一印象就是:那个蹲在泥地里摆弄霉菌的人,让我想起了剑桥实验室里穿丝绸衬衣的学者,他们眼里闪着同样的光。" 研究所账面上最后三块大洋被会计老周攥得起了毛边,汤飞凡把媳妇陪嫁的玉镯子塞给药材铺掌柜,换了半筐发霉的南瓜。 徒弟小王在郊外野地里发现片长绿毛的烂西瓜,如获至宝地捧回来,半道被巡警当成偷瓜贼追了三条街。 这些发霉的瓜果蔬菜在实验室里堆成了小山,空气里飘着股馊味,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开了酱菜作坊。 转机来得比雨季还突然,李约瑟从伦敦寄来的木箱里,除了贴着皇家学会火漆封的信件,还有台真正的恒温培养箱,跟着箱子来的英国技师在码头直摇头,说这精密仪器运到中国乡下算是糟蹋了。 汤飞凡亲自带着八个壮汉,用扁担把设备从上海抬回昆明,三百多里山路走了整整七天,肩膀上的血痂结了又破。 培养液配比试到第八十九次时,管财务的老周蹲在墙角抹眼泪,所里连买玉米粉的钱都没了。汤飞凡把家里吃饭的米缸搬来,熬出来的米汤代替了进口培养基。 谁承想这土法子歪打正着,青霉菌在米汤里长得比外国配方还好,用土法生产的青霉素纯度比盟军标准还高出六个点。 第一批针剂送往前线那天,昆明城下了入冬头场雪,二十个挑夫担着贴红封条的樟木箱走在石板路上,汤飞凡跟在队伍最后头。 路过伤员转运站时,有个小护士追出来往他手里塞了包烤栗子,说是替她哥哥谢的,那个被手榴弹炸烂腿的兵,昨天打了针居然退烧了。 药厂投产那年,汤飞凡的白大褂彻底洗成了灰布衫,来视察的官员看见车间里成排的陶土罐子直皱眉头,说这哪像制药厂,分明是酱油作坊。 可就是这些土罐子里,每个月能产出十万支青霉素,救活的人能从昆明排到重庆。 美国报纸登了篇报道,标题叫《发霉的南瓜打败了盘尼西林封锁》,配图是汤飞凡在实验室门口啃烤红薯的照片。 仗打完那年春天,汤飞凡去北平开会,火车路过郑州站时被老百姓认出来了,站台上摆满装着鸡蛋和鞋垫的竹篮子,都是等着送给"青霉素老爹"的。 列车长怕耽误行程不敢停车,汤飞凡扒着车窗喊:"乡亲们的心意我收下了,东西留给更需要的人吧!"这话被《大公报》记者听了去,第二天头版标题写着:一代药王两袖清风,万家生佛不取分文。 信息来源:中国第一代医学病毒学家――汤飞凡 人民网
1941年,西方把青霉素列为军事机密,中国老百姓和军人伤口发炎红肿后,往往因为没
粉樱萌娃
2025-04-23 10:23:5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