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伊朗和美国将进行至少三次伊核协议谈判,在此之前特朗普和内塔尼亚胡已经放出了强硬的威胁:如果伊朗还不配合谈判,必然会遭到毁灭性打击。3月份伊朗最终确定接受和谈,但伊朗国内的分歧很严重,立场“亲美”的总统佩泽希齐扬明确表示只有和美国谈判,才是伊朗的出路;但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对美国非常不信任,他还借助泽连斯基在美国白宫“受辱”事件警告,如果做一个依赖美国的傀儡政权,那么最后一定会付出代价。
美国的反复无常果然得到了证实,12日第一轮谈判之后不久,特朗普政府的谈判官员明确推翻之前“可以允许伊朗保留一些民用核原料”的承诺,声称“一点都不会给伊朗留”。另一边内塔尼亚胡也在煽风点火,要求必须炸掉伊朗的反应堆和核设施,这样才放心。对此哈梅内伊再度站出来,告诫伊朗政府“美国不可信,必须相信我们自己”;但即便是如此,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也没有拒绝新一轮的谈判,第二轮照谈不误、
20日谈判刚一结束,伊朗外交部发言人立刻对外宣布:“希望作为交换能够获得可信保障,即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政府将切实解除对伊朗的严厉制裁”。此外,伊朗政府表示同意接受美国的“框架协议”,在下一轮专家谈判中,美国和伊朗将会商量核协议的框架问题,也就是如何按照美国的路线走。不过所有人都知道的是,美国不存在什么“框架”,他们所制定的框架就是伊朗要完全放弃核能源的利用,解除对以色列的威胁。
从两轮谈判之中,俄罗斯消息人士认为佩泽希齐扬的“主和派”显然是占据上风,他们选择相信特朗普,很有可能会丢弃掉所有的核原料和封存核技术,换取美国的制裁让步。但美方到底能让步多少,会对伊朗接受多少制裁,会不会允许伊朗的石油在国际上出口,这些都是不确定事件。已经有人预测认为伊朗和美国谈判完成,美方不会解除对伊朗的全部制裁,大概只会解除一部分。只要哈梅内伊和“不亲美”的伊斯兰革命卫队还在,那么伊朗——美国和以色列之间的矛盾就不会消失。
值得一提的还有,如果美国和伊朗达成和解,外界也认为有助于美方抽出在中东地区更多战略力量,用来“专心对付”中国。从先前的剑拔弩张到如今平心静气地和谈,伊核局势在全球目光被特朗普“对等关税”吸引时,已然度过了最危险的阶段。这一转变对于中美关系以及全球战略格局而言,却并非全然是好事,因为特朗普政府的战略重心总要有所转移,现在还要从俄乌问题上转移力量、从非洲地区收缩战略资源,就是放弃“全球战略”对中国进行“单一对峙”。这点在美国国防部长3月份签署的备忘录中就有提到,总之未来印太地区将会聚集美国越来越多的力量,前提是他们和伊朗真能保持长久和平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