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的兄弟要去日本留学,在北京最豪华酒店宴请3桌,结账时,却没钱,而马未都害怕:“不会让我给钱吧?” 北京国际饭店金碧辉煌的包厢里,一片觥筹交错。马未都的兄弟即将赴日留学,特意在这座当时北京最豪华的酒店宴请亲朋好友,足足摆了三桌。筵席将近尾声,服务员捧着账单优雅地走向主桌,马未都注意到兄弟的脸色忽然变得难看起来。他小声嘀咕着:"忘带钱包了",然后不安地瞥了马未都一眼。 "不会让我给钱吧?"马未都心里咯噔一下。那时的他,虽已小有名气,但离"观复博物馆馆长"的显赫身份还很遥远,手头也并不宽裕。 这时,马未都脑海中闪过1990年代初那个寒冷的早晨。他蹲在通州古董市场的角落,冻得直跺脚。这里是北京的货运终点站,古董贩子、盗墓贼常在此交易。当几个农民抬着一个大罐子走来时,马未都的眼睛一亮——永乐年间的老物件,绝对真品! "这破罐子多少钱?"马未都故作嫌弃地问。 "你出个价吧,拿回家也就放酱菜用。"农民们不识货,只想尽快脱手。 马未都掏出仅有的几十块钱,犹豫片刻后还是买下了。一周后,他转手卖了四万块。这在当时,足够普通工人十年的工资。 想到这里,马未都苦笑着摇了摇头。他早已习惯了在古董界的"五马换六羊",却没想到在兄弟的饯行宴上遇到了钱袋空空的尴尬局面。 时间回到1987年,马未都刚入行时,也曾被戏弄。他在出租房里看中一个康熙年间的仿青花将军瓶,卖家原本要价120元,后来忽然降到80元。他欣喜若狂,付了钱小心翼翼地用报纸包好,放在自行车后架上带回家。拆开一看,竟是清末的赝品,被掉包了!还有一次,他去村里买黄花梨交椅,被一群村民围住,非要他把全村的"古董"交椅都买走。后来才知道,那是一个专做假黄花梨交椅的村子! 回到中国青年出版社工作的日子,马未都总是显得"吊儿郎当"。领导看不上他整天琢磨古董,同事们也不理解他办公室堆满"破烂"的怪癖。每月几十上百的工资根本不够他买古董,他经常忍饥挨饿,就为了攒钱去淘宝贝。 马未都回过神来,望着酒店包厢里的亲友,又看了看手足无措的兄弟,深吸一口气。无论如何,这顿饭的账单,看来是躲不过了。 过去的经历如电影般在眼前闪回:那个在黄山脚下老婆婆家中得到的明代朱松邻竹刻筷子筒;去王府井偶然发现的宋代四扇屏,为此还卖掉了家里唯一的电视机;以及香港文物市场上那个底部刻着"盈"字的唐朝破碗,花了三百多买下,后来竟拍出了1500万的天价... 马未都终于替兄弟埋单,蹙眉离开了北京国际饭店。回家的路上,他陷入沉思。与其他人羡慕的出国留学相比,他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1975年,从农村返城的马未都成了一名铣床工人。白天在机器轰鸣中度过,晚上则扎进书本的海洋。工厂生产线上的枯燥让他渴望逃离,文学成了他的避风港。 "我第一次发表作品时,那种喜悦无法形容,"马未都回忆道。1981年,他的短篇小说《今夜月儿圆》在《中国青年报》发表,获得了65元的稿酬。这对当时每月工资只有几十元的马未都来说,无异于一笔横财。更重要的是,这篇小说让他获得了进入中国青年出版社当编辑的机会。 命运的转折就这样不经意地发生了。在出版社工作期间,他在北海公园散步时遇见了文艺女青年贾宏伟。两人相谈甚欢,从诗词歌赋到人生哲学,思想高度契合。贾宏伟读过马未都的小说,对这位"大作家"十分崇拜,主动展开了追求。1983年,他们简单地举办了婚礼——亲友围坐一桌,喝过交杯酒,便算成了亲。 婚后两年,儿子马天出生。家里添了新成员,马未都却依然痴迷于收藏。有一次,他看中了一套宋代四扇屏,卖家要价1600元。为了凑钱,他竟把家里唯一的电视机卖了。贾宏伟虽然不解,却也没多说什么。更夸张的是,马未都把家里的床也卖掉换成了古董,夫妻俩只好睡在一张黄花梨木的桌子上,直到搬进新房子才重新有了床。 随着收藏品越来越多,资金也越发紧张。马未都开始寻找新的经济来源。他瞄准了中药材生意,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很快就做得风生水起。"生意最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挣七八万。"这在九十年代初期,是一个令人咋舌的数字。 不过,马未都并不满足于商人的身份。1990年,他从中国青年出版社正式辞职,专心投入收藏事业。与此同时,他和王朔、刘震云等人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编写了《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脍炙人口的影视剧本。 王朔曾评价马未都"不过是个文物贩子",但马未都不这么认为。他始终坚持自己是个文化人,能够发现文化的价值。1997年,他的观复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到2015年,观复博物馆估值已达78亿美元。面对如此庞大的财富,马未都却常说:"我们是捧着金饭碗的穷人。"
马未都的兄弟要去日本留学,在北京最豪华酒店宴请3桌,结账时,却没钱,而马未都害怕
戴梦维沐沐
2025-04-22 22:54:32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