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东方水墨的鸿蒙气象及其宇宙观和方法论 以当代艺术家徐龙森的巨嶂山水和盈尺小品为例

东方水墨的鸿蒙气象及其宇宙观和方法论 以当代艺术家徐龙森的巨嶂山水和盈尺小品为例   ARTHEADLINE 2025年4月21日艺术评论(记者 文华 发自 杭州)如氤氲缭绕的须弥山,又似大气磅礴的神山,更是鸿蒙初辟的混沌宇宙,驻足当代艺术家徐龙森所创造的巨嶂山水或盈尺小品前,神秘、辽远而又活泼泼的鸿蒙之气扑面而来,激荡着你内心深处那种难以言传的对于浩瀚宇宙与个体生命的沉思。 2025年4月20日,“徐龙森:千峰一瓣”艺术展在杭州信雅达·三清上艺术中心开展。 此展出品人杨肖蓉,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力担纲学术主持;共展出艺术家徐龙森近年创作的50余件精品力作,初步呈现其巨嶂式山水作品、山水小品和花卉画作,这也是世界级艺术家徐龙森首次和非官方的大陆艺术机构合作的个展,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当日,中国美术学院刘海勇、罗颖、管怀宾等教授,以及来自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200多位嘉宾参加开幕仪式。 据悉,此展将持续至2025年6月20日。   鸿蒙之气揭示东方水墨艺术的宇宙观 “气”是东方智慧理解宇宙、生命与精神的密匙,徐龙森以其独特的水墨艺术语言,表达“气”作为万物生成之本源的宇宙观。 在《鸿蒙图》《其中有象》《阴阳割昏晓》等一系列作品中,艺术家透过笔墨的虚实、构图的混沌、意象的空灵,描绘宇宙初开、天地未分时的混沌原始状态,而“鸿蒙之气”正是混沌状态中“无中生有”的本源能量,既是宇宙生成的起点,也是万物化生的母体。 当代最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用量子力学重新定义“无中生有”的可能性。 当代科学以数学语言与实验验证,揭示了宇宙从混沌到有序的物理图景,艺术家徐龙森则用诗性的艺术语言,赋予“鸿蒙之气”的文化意义、生命感知和东方智慧。科学与艺术虽然路径迥异,却共同指向人类对于宇宙起源、生命诞生和存在本质的永恒追问。正如美籍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弗里乔夫·卡普拉(Fritof Capra)在《物理学之道》(The Tao Of Physics)中所言:“现代物理学的宇宙观,与东方神秘主义的智慧惊人地相似。”这种相似性并非表面的比喻,而是根植于对宇宙本质、实在性以及存在与意识关系的共同洞察。 层层晕染的水墨氤氲跨纬度表达鸿蒙气象 徐龙森的水墨艺术实践,本质上是一场以东方智慧为根基、现代科学作参悟、阐发鸿蒙气象的宇宙观探索。他在方法论层面形成独特的跨纬度创作体系,突破了传统中国山水画的尺度和藩篱,重构水墨语言系统,创造性地营造巨嶂式山水画,重新定义水墨山水画的思想高度和表达方式,刷新了人们对于中国绘画的认知。这就为我们观察和研究当代东方水墨艺术发展史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艺术家采用历经数十年、甚至上百年长时间陈放的老宣纸、古墨,用特制的羊毫斗笔,举重若轻,厚积薄发,一层又一层地渲染,似有似无的清淡水墨一次又一次地“刷新”这个世界,有时候一个画面需要晕染数十遍、甚至上百遍,就像你不停地追问,DeepSeek不断地深层思考,才逐渐晕染出细致入微而又生机盎然的鸿蒙气象,恰如《淮南子·天文训》揭示的“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虚霩”正是一种空虚而辽阔的存在,也是鸿蒙之气推动宇宙生成、万物生发的起点。 徐龙森打破中国传统山水画“丈山尺树,寸马分人”(唐·王维《山水论》)的尺度规范,无论巨嶂鸿篇,还是盈尺小品,其墨色淋漓中似有鸿蒙之气蒸腾,呈现“天地与我并生”的活泼、自在与逍遥。 徐龙森山水画中的鸿蒙气象,绝非简单的夸张巨嶂或技法炫技,而是水墨氤氲中的宇宙呼吸与生命律动,东方智慧宇宙观、生命观的艺术表达。这种创作实践不仅拓展水墨艺术的维度,更是在思想史层面挑战传统艺术认知的边界,将东方水墨推向探索宇宙本质的前沿领域。   艺术家 徐龙森 1956出生于中国上海 1976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术学校 现居北京创作   个展选录 2018  《徐龙森:云山苍苍》 香港汉雅轩   《天境之光:徐龙森作品展》 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2017  《山水图腾:徐龙森个展》 破界·BAZAAR 150周年艺术巡展 北京、 成都、上海 2016  《徐龙森:山风》 香港汉雅轩   2015  《万壑如摧》《万木如风》,阿联酋阿布扎比艺术展公共空间   《山不厌高》 公共空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 《徐龙森》 香港汉雅轩 2014 《玉出昆仑:徐龙森山水作品展》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杭州 2013  《空间之外:徐龙森山水画展·南京》,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江山行旅:中国古今山水画展》 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中国宋代许道宁、李成、马远、夏圭等山水作品与徐龙森的巨幅山水作品同时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