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一篇文章《这堂语文公开课,我一秒钟都不想看下去》,发表于公众号“In Reading”,作者毛毛球了从家长和教育观察者的角度,深刻剖析了当下语文公开课的不良现象。 文中作者讲述孩子班级的语文公开课,表面上师生互动积极、氛围热烈,可在讲解课文时,学生对作品的核心内容理解浮于表面。例如讲《边城》,学生不清楚翠翠等待的意义;讲《祝福》,无人能体会祥林嫂内心的绝望。公开课被包装成一场表演,依靠精美的PPT、华丽的教室布置来营造虚假的繁荣,却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作者进一步指出,造成这种“表演型教学”的原因,包括功利化的评优机制、教师对新理念的盲目跟风以及外界过度关注带来的压力。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难以真正提升语文能力,还会使他们对语文学科产生错误认知。作者期待语文公开课能够回归本真,以文本为核心,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 我对作者的观点深感认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场景中,类似的问题屡见不鲜。曾听过一堂以《背影》为授课内容的公开课,整堂课老师把大量时间花在播放与父爱相关的视频、组织学生进行煽情的小组讨论上。学生们忙着观看视频、发表一些流于表面的感受,却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研读课文中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等细腻描写,对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复杂情感也缺乏深入体会。这堂公开课看似环节丰富、气氛活跃,可学生并没有真正学会如何从文本中提炼情感、赏析写作手法,没有收获实质性的语文知识。还有讲古诗词时,教师为了让课堂“有趣”,用大量时间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或者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比赛,却没有深入讲解诗词的意象、意境和格律等知识,学生虽玩得开心,但对诗词的理解依旧停留在浅层。 为此,我们急切呼吁语文课回归本真,摒弃浮华。教师应摒弃过度追求形式的教学方式,在教授《孔乙己》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孔乙己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从“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中体会他的虚荣与拮据,而不是急于播放影视片段或者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校和教育部门也要优化评价体系,不再将公开课的“观赏性”作为重要指标,而是重点考察教学内容是否充实、学生的参与度是否真正有效。只有让语文课回归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赏析,才能帮助学生真正提升语文素养,感受语文的独特魅力,让语文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今天读到一篇文章《这堂语文公开课,我一秒钟都不想看下去》,发表于公众号“InR
荣荣评趣
2025-04-22 14:48:3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