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课教室的哭声
认识稚子很多年了,知道她从零到一筹备 123 幼稚园,也知道她从零到一筹备 cocoon 的亲子观察课。我怀孕期间就听了观察课的招生会,生娃之后一直在读主班老师们的《让我更懂你》,柴柴六个月刚刚能送观察课的第一时间,就被送进了观察课教室。
我自认为对观察课和皮克勒养育已经百般了解,胸有成竹,我知道家长不要过度参与宝宝的自由玩耍,宝宝是主角家长就是配角,家长只需要尊重式回应,在教室里家长只需要固定位置坐好观察孩子……万事俱备,只等柴柴在观察课上大展身手了。
没想到现实啪啪打脸!我迎来的是狂风暴雨般的痛击——柴柴,他哭了整整三个学期,每一节课都几乎伴随着哭声,他几乎根本不出去玩,除了哭就是黏在我身上,坐在我腿上。
我记得有一段时间他一进幼儿园就爆哭,一进观察课教室就爆哭,甚至一看见稚子的脸就开始爆哭——稚子去匈牙利皮克勒研学的时候还把柴柴作为“案例”带过去讨论:是不是有些孩子就天生不适合观察课……
直到第四个学期,柴柴发生了惊为天人的变化,他的情绪稳定,不再哭了,每次哭就是一小下又能平复。活动范围从我腿上,扩大到了整个教室,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能够丰富灵活地玩各种玩具、迷宫、攀爬架,还展现了非常友好、友善、共情能力极强的社交互动行为。
老师们都问我给柴柴吃了什么灵丹妙药了,为什么他能有这么大的转变?与此同时,我也看到很多家长刚刚走进观察课教室,面对孩子的哭声手足无措。所以我想分享在观察课教室里,我听到的孩子的哭声,因为没有任何人在观察课教室听到的哭声比我更多,更怀疑,更煎熬,更挫败,更沮丧……
哭是孩子学会的第一个语言,孩子出生下来就会哭,在新生儿 42 天的时候哭泣曲线达到顶峰,一天可能要有三个小时在哭……孩子为什么会哭?能否听懂孩子的哭声?怎么理解孩子的哭声?怎么应对孩子的哭声?对家长和孩子都是一场场的考验。
1️⃣ 第一期:哭声的原因是?
柴柴 6m+
柴柴是六月龄时进入观察课教室的,当时他年纪最小,比他大一点点的就是八个月的聪聪姐姐,更大的还有两岁多的派派。
第一节课我们坐在了聪聪旁边,我理所应当地把聪聪的现在看成了柴柴的未来,毕竟他们只差了两个月。后面被证明这个心态是错的,因为孩子之间是不能比较的。
第一节课我是独自带着柴柴来的,刚开始,柴柴只能躺着,还不能坐起来,情绪很稳定,玩了一会儿,还展现了侧肘支撑的优美。聪聪本来开始躺着哭,后面唰一下坐起来了,我当时心想:哎呦小姑娘不错嘛,她从此开始展现高认知、高情绪管理的旅程。
课程开始大概 25 分钟之后柴柴开始哭了,我就抱着他哄,我当时以为他是热到了,就给他把衣服脱了,毕竟教室里很多人。他哭了差不多 35 分钟,等到下课了人都走光了,他又情绪稳定地玩了一会儿。
好吧,一定是热的!下节课我们期待有更好的表现!第二节课我又独自带柴来上课,他一上来就啃了个玩具,然后开始哭,哭了一整节课!
老师们也跟我一起找原因:
1.是不是作息没有调整好?毕竟平时10:00-11:00还在睡觉。
2.是不是热了?
3.是不是饿了?
4.是不是没啃过这么硬的玩具?
5.是不是平时我不是主要照料者,所以他还没有建立这种安全感?
6.是不是密闭恐惧?是不是屋子里的人太多受不了?之前就有孩子受不了人多,屋里超过10个人以上就受不了。
下课的时候,我看了一眼柴柴的下牙床里面豁了一个小口,类似口腔溃疡,当时还真以为上来啃玩具太用力破皮了,后面发现这个阶段他是在长牙,牙齿正在破土而出。
我又给自己找了一个新的哭泣的理由——在长牙呀!孩子哭起来的原因还真是多种多样啊,啊哈。我劝自己,养育不是破案,下节课再看。
结果第三节他哭,第四节课他又哭哭哭哭哭哭哭……
他不喜欢别的小朋友靠近?
他认生了?
他作息没调整好?
来观察课坐车一个小时太久了,他太疲惫了?
当时我饱受柴柴哭泣的折磨,但是回看那时的观察课记录,我发现柴柴在这段时间已经从躺着、侧肘支撑,变成可以坐、可以爬、可以扶站的小孩了,他的大运动在发育,而且在哭的间隙,其实他也在向外探索也在玩耍,但当时的一些其他方面的进步都被忽略了,被哭声阴霾掩盖了。
第五节课他依然在哭,我的注意力也逐渐从他的哭声转移到了——观察课教室的玩具是怎么摆放的?老师是怎么处理孩子之间抢玩具的?聪聪的大运动发展到哪里了?聪聪真的很稳,柴柴已经到了聪聪刚进观察课教室的月龄,但是很明显他们俩不在一个 level,柴柴还是嘤嘤嘤哭泣的小宝宝,聪聪已经是小孩姐了……
我当时已经变成了观察课的观察者,心态已经变成:学费反正交了,孩子哭也要在教室里哭。既然孩子没学到啥,我作为家长就多学一点!
柴柴虽然在观察课教室里应哭尽哭,但是柴柴在家不会哭,他是情绪稳定的天使宝宝典范!这和观察课教室里的表现截然相反,小孩两幅面孔的终极原因是什么呢?
柴柴的主要照料人是我的婆婆大刘,在她身边,柴柴就不太会哭。我试过在家里摆出和观察课一样的玩具,观察柴柴,他玩得都很正常,很活跃很好。但和我一起,一进观察课教室就哭,大概率是因为大刘没在身边。
稚子在第六节课之前和我沟通,要不然就让大刘带柴柴进观察课教室吧。果然,他俩的组合,柴柴没哭,大刘说表现好着呢。
稚子课后又找我聊了半个小时,关于接下来的两节课谁来上。如果我带柴柴去,柴柴可能就是会哭一节课,需要抱一节课,这个就是补足平时我们俩之间的安全感,补充相处的时间。如果大刘带柴柴去,可能看到柴柴的玩耍和向外探索。
我有些犹豫,因为大刘天天陪柴柴,何必又要到观察课教室里陪。但我陪柴柴,那就光听他哭,抽抽搭搭到下课,那我上观察课干啥呢?来听孩子哭的?
第七节课我先进教室,柴柴哭哭哭哭。柴柴爸爸带他进去,还是哭哭哭哭。换大刘进去,他不哭了。
教室里有一个比柴柴更大的女孩叫叶子,她虽然小,但观察到了一个现象,用她奶声奶气的语言说:和妈妈柴柴哭,和奶奶柴柴不哭。小小的智者发现了本质:哭泣,也许之前有各种各样的外因内因天气温度困意劳累饥饿,但核心是我俩之间的关系,他觉得不可靠。
稚子和我讨论了这个问题,我确实平时完全不陪柴柴,只有周末这半天陪他,纽带没有建立起来。但我也不觉得惭愧,因为很多爸爸可能也是这样的。
到了第八节课结课,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大刘临时回老家照顾她妈妈,柴柴跟爷爷在一起两周,也和我在一起的时间多一些,所以观察课他竟然只短暂地哭了两小下。
经过一个学期的“探案”,我对观察课的整体感受要打“挫败”两个字。稚子后来邀请我又上了一节免费的示范课,柴柴竟然又表现得非常好——没有哭泣,能够自由玩耍。这可能还是和大刘回老家,他心里清楚,没有那么“要”奶奶。
于是他又带给我一点期望,我们一起上了第二期课程。
第一节课
第二节课
第三节课
第四节课
第五节课
第七节课
第八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