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继续施压美联储
特朗普对美联储的持续施压与美股下跌的关联,本质上是政治干预经济的典型案例,暴露出美国经济治理体系的深层矛盾。以下从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政策逻辑的悖论:关税与降息的双重挤压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与降息诉求存在显著的逻辑冲突。一方面,对进口商品加征34%的关税(如对中国)直接推高企业成本,玩具、婚庆等行业已出现价格翻倍现象,这与美联储抑制通胀的目标背道而驰。另一方面,特朗普要求降息以刺激经济,却忽视了高关税本身会加剧输入性通胀,形成“关税推高物价→美联储被迫维持高利率→企业融资成本上升→经济增长放缓”的恶性循环。鲍威尔在芝加哥经济俱乐部明确指出,关税政策导致“通胀和失业率可能同步上升”,使美联储陷入两难境地。
这种矛盾在市场层面引发连锁反应:4月21日美股三大指数均跌超2%,美元指数跌破99关口。投资者担忧政治干预破坏货币政策独立性,历史数据显示,1970年代美联储受总统压力放松银根曾导致15%的国债收益率和长期通胀。当前市场对美联储降息预期已从2024年底的100个基点缩减至50-75个基点,反映出对政策反复的警惕。
二、经济数据的撕裂:表面繁荣与深层隐忧
尽管特朗普宣称“美国已无通胀”,但现实数据呈现复杂图景:
- 通胀黏性:3月核心PCE物价指数同比2.8%,连续三个月超预期,能源、食品价格下行趋势被关税抵消。纽约联储调查显示,消费者对未来一年通胀预期升至6.7%,为1981年以来最高。
- 就业市场疲软:3月非农新增就业13.5万人,低于预期,ISM制造业就业指数跌至44.7,服务业就业指数暴跌至46.2。消费者对失业率上升的担忧达2009年以来峰值。
- 贸易逆差恶化:1月商品贸易逆差扩大至153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净出口对GDP贡献率下滑至-3.84%。关税政策不仅未改善贸易平衡,反而加剧供应链混乱,玩具进口量同比下降30%。
这些数据揭示美国经济正滑向“滞胀”边缘。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将2025年GDP增速预期从2%下调至0.8%,衰退概率升至45%。市场用脚投票,标普500指数年内已跌14%,科技股估值回调至2022年水平。
三、制度博弈的困局:政治周期与经济规律的碰撞
特朗普与鲍威尔的冲突本质是行政权与央行独立性的较量。历史上,美联储通过1913年法案确立独立地位,1935年最高法院进一步明确主席仅可因“正当理由”被解职。当前特朗普威胁撤换鲍威尔,试图突破这一制度防线,引发政界强烈反弹:共和党参议员肯尼迪直言“总统无权罢免美联储主席”,芝加哥联储行长古尔斯比警告“丧失独立性将导致更严重通胀”。
这种博弈对市场产生三重冲击:
1. 政策不确定性:投资者担忧美联储被迫屈从政治压力,削弱其抗通胀 credibility。高盛测算,若美联储独立性受损,美债收益率可能飙升100个基点,引发债务螺旋。
2. 国际信任危机:三名民主党前总统罕见密集批评特朗普政策,欧洲央行同步降息应对关税冲击,显示美国全球经济领导力下降。美元指数年内已跌4.5%,部分新兴市场加速去美元化。
3. 社会矛盾激化:关税导致玩具、婚纱等商品价格暴涨,低收入群体负担加重,多地爆发抗议潮。路透社民调显示,特朗普支持率跌至42%,59%受访者认为美国正丧失国际信誉。
四、历史镜鉴与未来推演
特朗普的政策组合与1970年代“尼克松冲击”高度相似:时任总统施压美联储降息,同时实施工资物价管制,最终导致“大滞胀”。当前情景更复杂,叠加全球化退潮与科技革命放缓,美国经济面临三重风险:
- 政策反复风险:若特朗普强行撤换鲍威尔,可能引发类似1980年“周六夜大屠杀”的市场恐慌,10年期美债收益率或突破5%。
- 债务螺旋风险:美国联邦债务已超35万亿美元,利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年利息支出增加2000亿美元,远超马斯克政府效率部削减的1000亿美元开支。
- 社会动荡风险:消费者信心指数跌至50.8,为12年新低,收入预期恶化可能触发“工资-物价”螺旋,使通胀治理难上加难。
市场正以“股债双杀”表达对政策失控的担忧:4月3日美股单日蒸发6.5万亿美元,10年期美债收益率突破4.5%。历史经验表明,这种压力可能迫使特朗普妥协——如1987年里根政府在股灾后放弃干预美联储。但当前政治极化程度远超往昔,市场需做好长期震荡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