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潮州知府陈兆棠五花大绑示众时被拍下的罕见照片。陈兆棠以“治匪”闻名,且又不贪

蔼鸣 2025-04-21 18:52:16

这是潮州知府陈兆棠五花大绑示众时被拍下的罕见照片。陈兆棠以“治匪”闻名,且又不贪不腐,是清末官场难得的一注清流,然而在他被处以极刑后,百姓无不拍手称快,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一切离不开陈兆棠对功名利禄的贪心。 每个读书人都有着做官的梦想,身为官宦人家的陈兆棠同样如此,他才学不错却差了几分运气,其他兄弟都早早取得功名,他却科举无名,家中长辈看到他都只得叹气,这种日子着实不好过。 为了能早日走上仕途,他就开始了自己的捐官路,清朝时很多官员并不是正经科考上来的,而是花钱买的,就如陈兆棠这样。 初入官场时,陈兆棠胸怀大志、心系百姓,一到任就开始勤勤恳恳看卷宗,将遗留下来的疑难杂案都解决掉,成了百姓口中的青天大老爷。 同时他非常注重教育,看县里面没什么正经学校,就专程捐钱修建了座书院,里面的老师都是他精心挑选过来的,看到县里面的学生都进入书院,他的心里面满满的成就感,在他的治理下整座城朝着欣欣向荣的方向发展。 在他去其他县就职的时候,百姓们都很舍不得他,想到这么好的知县就要走了,一个个哭得不得了,这时的陈兆棠在做官方面还是很良心的,将百姓放在前面,但后来他的心境渐渐发生了改变。 大邑县中匪徒猖獗,民风比原先管理的地方更加恶劣,陈兆棠到了地方觉得这样不行,必须要大力治匪,特意让地方人员组建保卫兵团,这样等到匪徒过来的时候就可能将他们赶跑。 在他的英明管理下,大邑县果然匪患问题大大缓解,而且他跟之前一样兴办教育,建造书院购买书籍,让县里面的学生能得到更好的教育,百姓们对他都赞不绝口。 除此之外,陈兆棠是个清廉之人,和当官后家里面生活的很拮据,穷到连接妻子过来的钱都没有,夫妻俩只好分居两地,看起来陈兆棠是个极为不错的官员,但他后来在剿匪上的操作却让百姓感到害怕。 因其剿匪成就突出,于是被调到需要治匪的地方,他上来就开始用重刑来治理,不管所抓的盗贼是何原因做过什么事,反正就是杀,一了百了,一年都杀了有三百个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盗匪猖獗,但这不近人情的做法让人心颤。 在治理崇庆州时,陈兆棠得了位贵人的青睐,至此开始更为顺遂的做官路。八国联军入京作乱的时候,地方上的百姓听闻都对洋人没了好印象,加上宗教之争混乱,于是对教堂下手。 陈兆棠看着暴乱的百姓,赶紧派人将他们给拦下,维护了教堂和里面的教士,这个举动让他在后来的事情中逃过一劫,同时让岑春煊注意到了他。 岑春煊因当时护送慈禧等人西逃而得到慈禧看重,回到京中后官职一升再升,成为两广总督后,陈兆棠亦跟随在身边,从文官转换成了武官。 当时两广地区盗贼多如牛毛,百姓生活苦上加苦,陈兆棠在治理盗匪方面按照之前的严苛重罚,将其再次升级,在广东开始了自己的“滥杀”之路。 如果说原本这些手段只是用在匪患上,后面甚至无辜的百姓都遭到生命危害,抓到人后不分青红皂白上来就是死刑,哪怕知道被杀的是无辜人,他在后面都没有放松手段,导致当地人人自危。 尤其是他直接命令地方上的绅商,协助他共同治匪,这样能更快速的将匪患问题给解决,他的出发点是好的,觉得这些绅商路子广,钱又多肯定能干不少事,但是他们再怎么厉害又不是当官的,哪里能跟真正的劫匪交手。 于是为了完成他布置下来的任务,这些人只好从地方上找些小偷小摸的人来交差,如果找不到就可能随便拉些孤苦无依的人去应付,而这些被交上去的人往往都被就地正法,连喊冤的机会都没有。 有人曾记载他在治理惠州的时候,三年杀了有三千多人,百姓听到他的名字就感到害怕,而这种做法并没有受到朝廷的责罚,反而因匪患问题大大缓解而嘉奖于他,使得陈兆棠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从清政爱民到草菅人命,他的口碑越来越差。 教导过他的老师曾劝他不要这样,要文治才能让百姓们安居乐业,不过也有人觉得他这种做法极大的震慑了其余盗匪,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但不管外人如何说,陈兆棠继续他的“嗜杀”之路来到了潮州,当地人都吓得不得了,恨不得闭门不出生怕被他抓去就地正法,而他一日杀三百人的举动让人们胆战心惊。 直到1911年,革命军攻入潮州将他给抓了起来,将他给击杀,围观群众都拍手称快,落得如此下场跟他之前的所作所为脱不开关系。 参考来源:陈兆棠.百度百科

0 阅读:0
蔼鸣

蔼鸣

蔼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