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一个中国小伙子掉进北大西洋,孤零零地漂在木筏上,靠喝鸟血、吃鲨鱼肉熬过了133天。某天,一艘货船路过,有人看清他的脸后喊了声“别救”,然后船就开走了。这人就是潘濂,后来被叫作“中国鲁滨孙”。 潘濂1918年出生在海南岛一个穷渔村。家里没啥钱,爹是个走街串巷的武师,靠耍拳脚挣点饭钱,娘在海边捡贝壳、织渔网补贴家用。小时候,潘濂跟着爹学武,五岁就在沙滩上扎马步,拳头往木桩上砸,手上全是血泡。家里供不起他读书,十三岁他就得自己划小船出海打鱼,风吹日晒,换回几斤鱼虾,够一家人糊口。 十六岁那年,爹托了个远房亲戚,把他弄到香港一艘英国货船“坦达”号上当学徒。船上日子苦,睡的是底舱,空气里全是机油味和海腥味。每天擦甲板、搬货,肩膀被绳子磨得红一道紫一道。英国船员使唤他跟使唤牲口似的,他也不吭声,就闷头干。晚上没事干,他就捡船员丢的旧报纸,借着油灯学几个英文单词,嘴里小声念叨。 干了三年,他攒了点经验,被推荐到“贝洛蒙”号当二等侍应生。这船高级点,他穿上制服,在餐厅端盘子送菜,动作麻利,偶尔还能拿点小费。船在大西洋跑时,他喜欢站在甲板上看海,风吹得衣服哗哗响。那时候他二十出头,把工钱寄回家,信里叮嘱爹娘买点好米好布,日子总算有了点盼头。 1942年11月23日,“贝洛蒙”号在大西洋跑运输任务。那天雾气重,下午两点突然警报响,紧接着一声巨响,船尾起火。潘濂刚检查完货舱,冲上甲板时船已经被鱼雷炸得乱七八糟。第二发鱼雷又来了,船身猛晃,他被气浪掀进海里。水冰冷刺骨,海面上全是碎木头和油污,他抓着一块木板拼命游,才没被沉船的漩涡吸下去。 过了俩小时,他找到一个救生筏,长大概2.4米,上面有点饼干罐、40升淡水和一块帆布。他爬上去,手脚冻得发僵,用帆布挡风。东西不多,他每天就啃一小块饼干,抿几滴水,嘴唇干得裂开。后来饼干吃完了,他就拆了个手电筒,把弹簧弄成鱼钩,用筏子边的贝壳肉当饵,钓上来一条小鱼,直接生吞下去。 淡水没了,他就抓落在筏子上的海鸟,捏断脖子喝血。有一次,一头鲨鱼撞木筏,他用鱼钩扎进鲨鱼鳍,硬拖上来,用罐头盒砸晕,割下肉晾干吃。某天早上,他看见一艘货船,赶紧挥破布喊救命。船上有人瞅了他一眼,喊了声“别救”,然后船就跑了。他愣在那儿,手慢慢放下,心里啥滋味可想而知。 那133天,潘濂全靠自己撑下来。刚开始有饼干和淡水,他省着用,每天算着还能活几天。五十多天后,啥都没了,他只能靠钓鱼。鱼钩是他自己弄的,鱼饵是筏子边抠下来的东西,钓上来啥吃啥,生鱼肉腥得要命,他也得咽下去。淡水不够,他就等雨天接水,雨少的时候就喝鸟血,味道臭得不行,可不喝就得渴死。 鲨鱼老来闹,他不光得防着被撞翻,还得想办法弄点肉吃。有一回鲨鱼靠太近,他拿鱼钩钩住,硬拖上来砸晕,割肉晾干,血水流了一筏子。那段时间,他瘦得皮包骨头,晒得黑不溜秋,嘴唇裂开全是血。货船那次拒绝救援,估计是战争时期怕他是敌人伪装的,可对他来说,那一刻真跟判了死刑似的。 1943年4月5日,潘濂的木筏漂到巴西海岸附近。瘦得肋骨都凸出来了,皮肤上全是脓疮。三 个巴西渔民发现他,问他是哪国人,他有气无力地说“中国”。渔民把他拉上船,给了壶水,他喝得太急,呛了一身。上了岸,他在贝伦港医院躺了四个礼拜,靠输液缓过来。英国领事馆后来把他送去迈阿密,再转到英国。 到伦敦时,他的故事登了报,记者围着他问东问西。他穿着借来的西装,就说了一句“我就想活下去”。1943年夏天,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给他颁了大英帝国勋章,仪式上他站得笔直,勋章挂胸前。后来他的经历还被写进军队教材,当成求生案例讲。二战结束后,他去了美国,住纽约布鲁克林。1991年1月4日,他因病去世,72岁。 参考资料 “海南鲁滨逊”传奇:海上漂流133天获救生还.南海网
抗战中,少尉排长林孝祥正在长江中布雷,深夜江水发光,他正防备日伪军出现,突然左臂
【12评论】【3点赞】
ABC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