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关税风暴中,最悲催的国家不是处处被针对的中国,也不是没有反制能力的小国,而是俄罗斯。 作为全球第二大原油出口国,俄罗斯经济版图中近40%的财政收入依赖能源出口。 当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引发全球贸易萎缩时,国际能源署(IEA)将2025年石油需求增长预期从103万桶/日腰斩至73万桶/日,布伦特原油价格十天内暴跌8.7%,跌破普京政府设定的67美元/桶财政平衡线。 更致命的是,中国这个俄罗斯最大的能源买家,正以"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策略调整进口结构。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俄贸易额同比下滑9.8%,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量减少12.6%,转而与沙特、伊朗签订长期低价供应协议。 这种战略调整直接导致远东输油管道利用率下降,俄罗斯能源出口收入蒸发12%。 这场危机暴露出俄罗斯经济的结构性硬伤。能源产业占GDP比重高达27%的畸形结构,使其在国际油价每下跌1美元时,财政每天就损失7000万美元。 更雪上加霜的是,美国祭出的"二级制裁"迫使印度等买家减少采购。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印度的原油运输成本从150万美元飙升至1000万美元,即便价格低廉也难以弥补物流黑洞。 这种双重打击下,俄罗斯企业外债规模突破4500亿美元,卢布汇率跌至三年新低,莫斯科超市食品价格单周上涨2.3%,民众实际购买力缩水正在转化为对政府的不满声浪。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俄罗斯原本以为能在中美对抗中"坐山观虎斗"。但现实是,当中国加速推进能源进口多元化时,俄罗斯的"战略缓冲"美梦被击得粉碎。 国家能源局《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巩固拓展与煤炭资源大国合作",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年输气量突破700亿立方米,这些都在挤压俄罗斯的市场份额。 即便普京亲自承诺"中国朋友想要多少石油就提供多少",也难以扭转中国在谈判中的主动权。俄罗斯5G基站40%的零件需从中国进口,核电站升级也依赖中国技术,这种不对称依赖让其在能源定价权上愈发被动。 这场由中美对抗引发的危机,或许会成为俄罗斯转型的历史拐点。西伯利亚的寒风尚未消退,莫斯科的经济智囊团已在彻夜研讨:如何将能源依赖型经济转变为数字卢布、主权科技基金等新动能。 俄罗斯的困境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没有绝对的局外人,那些试图在裂缝中牟利的玩家,往往会成为最先被碾碎的棋子。 对此,你又有怎样的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中国对美出口将猛降近8成,海关总署说“天塌不下来”,原来底气在这里】 世贸
【2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