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5月,王敬久、关麟征驻军洛阳,警备司令祝绍周派卫兵通知开会,两人说:“回去告诉祝绍周,他算老几。”
几个月前,第一战区副长官刘峙在兼任新兵督练公署主任后,因事务繁多,见撤到洛阳附近休整的部队不断增加,便向老蒋推荐让“中央军校”洛阳分校校长祝绍周出任洛阳警备司令。祝绍周是刘峙的保定军校同学,又是老蒋的浙江老乡,任命很快就发表了。
按照当时军委会的要求,警备司令可以统一节制驻守当地的部队,加之刘峙能力有限,也顾不上管理部队,于是祝绍周便以警备司令部的名义,对各部队发号施令。
洛阳地区不在前线,驻守的各部队以休整为主,军、师长们对祝绍周也算客气,直到王敬久、关麟征这两个“刺头”的到来。
王敬久和孙元良、宋希濂是淞沪会战中,名气很盛三大“德械师”师长,老蒋对这三个师长很看重,又委任他们为78军、71军、72军的军长,这三个军都是空架子,实际只辖原有的87师、88师、36师。
老蒋本来的打算是,在上海战事结束后,将这三个架子军扩编为“三师制”的甲种军。可战况的惨烈,超出老蒋的预料,三大“德械师”历经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后,基本打光了。
在南京保卫战中,宋希濂36师作为预备队,执行南京卫戍总司令唐生智的指令,阻止溃兵后撤。战后,宋希濂成为南京沦陷的替罪羊,以“枪杀友军”的罪名被撤职查办。
宋希濂说起来颇为冤枉,他从头到尾都是执行命令。老蒋其实对此也是心知肚明,在将宋希濂冷藏一段时间后,又重新起用,任命为荣誉一师师长。
至于孙元良,在南京沦陷后抛弃部下,一度下落不明,逃出后被老蒋下令撤职查办。
宋希濂、孙元良都遭撤职,三大“德械师”的残部及番号都划入了王敬久的71军,他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军长。
71军的三个师,残破不堪,兵员、武器都奇缺,老蒋对这支部队是很重视的,下令开赴洛阳地区休整。
王敬久到后不久,关麟征带着52军也开到了洛阳。52军隶属于汤恩伯军团,在此前的台儿庄会战中,关麟征率部先是在正面击溃了日军坂本支队,又奔袭进攻台儿庄的濑谷支队,成为台儿庄大捷中,反攻阶段战功最大的一支部队,被老蒋在军事会议上点名表扬,说:“像52军这样的部队,要是能有十支,何愁打不了胜仗。”
王敬久和关麟征风头正盛,在得知警备司令是两人曾经的下属祝绍周后,不约而同的进行了抵制。
原来,在1932年的 “一・二八” 淞沪抗战中,张治中率新编组的第五军开赴上海,配合十九路军作战,兼任87师师长的张治中,要主持全军事务,便让副师长王敬久代理师长职权,而时任参谋长是祝绍周。
关麟征在当25师师长时,祝绍周曾在该师当过参谋长。
王敬久、关麟征眼高于顶,见昔日的参谋长,成了顶头上司,心中很不痛快,公开作对。
祝绍周走马上任后,为了稳定洛阳地区的军事秩序,每周都要在警备司令部召开会议,通知师长以上将领参会。
然后,会议通知发到王敬久和关麟征手中时,却都是毫无回应。祝绍周无奈之下,在下次会议召开前,写了亲笔的手令,让卫兵分别交到王敬久、关麟征手中,进行告知。
王敬久看着前来催促的卫兵,说:“回去告诉祝绍周,我这儿军务繁忙,没时间去参加什么会议。”
关麟征那边更是直接,把手令随手一扔,说:“这会议,不去也罢。”
至于祝绍周送来的文件,王敬久、关麟征更是看都不看。有一次,关麟征嫌文件送的太勤,提笔在上面批示:“此文件送错了,退回。”
祝绍周受了一肚子气,忍无可忍之下,去找刘峙告状,说道:“刘长官,我这个警备司令没法干了,请另委他人。”
刘峙安抚说:“关雨东和王又平也是一时糊涂,我去跟他们说说。你兼任洛阳警备司令,还能兼顾军校工作,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啊。他们二人带兵打仗,部队流动性大,驻防地不固定,有些情绪也是难免的。”
刘峙当过黄埔军校的教官,又是老蒋的“五虎将”之一,在他召见王敬久、关麟征时,这两人自然不敢造次。可之后,在面对祝绍周时,两人的态度是依然故我。
祝绍周为了规范部队在洛阳城内的纪律,发布了一系列禁令,比如严禁士兵在城内滋事、强买强卖等。
可王敬久的部队里,偏偏有几个士兵无视禁令,在城内的集市上与小商贩发生冲突,甚至大打出手。
祝绍周得知后,派宪兵前去抓捕这几个士兵。王敬久问询派副官带人将几个闹事的士兵强行带回,副官嚣张地对宪兵说:“我们是王军长的人,你能把我们怎么样?”
类似的事情时有发生,祝绍周实在无法忍受这样的窝囊气,再次向刘峙递交了辞职报告。刘峙没有合适的人选接替,便将辞职报告搁置不批。
祝绍周见辞职不成,又不愿继续受气,便躲进洛阳分校,整日闭门不出,死活不去警备司令部。这一下,洛阳警备司令部的工作陷入瘫痪。
事情传到老蒋耳中,老蒋勃然大怒,将王敬久撤职,后在顾祝同的求情下,让他以“戴罪”之身出任25军军长。至于关麟征,因台儿庄之战的“关铁拳”的名声,反而升任为32军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