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我国打败越南后的反应,为何美国愤怒了,苏联却沉默不语?对越自卫反击战后,各个国家的反应非常有意思,越南有些不服气,美国气得火冒三丈,可苏联却变得沉默不语,这究竟是为何呢? 这得从冷战棋局里的暗线说起。当时越南刚打完美军没几年,拿着苏联给的2000辆坦克、300架米格战斗机,号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结果被解放军28天推回河内。美国气得跳脚不是心疼越南,而是发现中国这套打法直接把冷战剧本撕了——原本美国想用越南牵制苏联南下,结果中国反手把苏联的东南亚支点砸了个稀烂。 看看数据就明白美国的愤怒多实在。1978年苏联在越南金兰湾建了军事基地,停着30艘舰艇,对准马六甲海峡。美国中情局报告显示,苏联通过越南每年能节省3800万美元的印度洋舰队补给成本。可中国这一仗打完,苏联被迫增加对越援助,光1980年就多掏了15亿美元,直接把勃列日涅夫的"缓和战略"打成财政窟窿。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气得拍桌子:"中国人用3万伤亡,换走了我们十年围堵苏联的成果!" 苏联的沉默更耐人寻味。战前苏越签了《友好合作条约》,约定"遭受攻击时立即磋商",可解放军打进谅山那天,莫斯科的回应是"建议双方保持克制"。其实苏联不是不想动,而是被三件事捆住了手脚:阿富汗战场陷进去8万军队,西伯利亚输油管被中国掐着,国内超市连卫生纸都限购。1980年4月,苏联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视察远东,看着符拉迪沃斯托克港里生锈的巡洋舰,在日记里写:"中国人拆走了船厂60%的零件,这仗没法打。" 越南的"不服气"其实是打落牙齿和血吞。他们从老山前线拖回去的T-54坦克,75%的炮弹卡在炮膛里炸不开——后来发现是苏联给的弹药受潮了。更惨的是经济,1980年河内粮店每人每月只配给9公斤大米,还得用中国产的凤凰牌自行车运救济粮。当时在边境做边贸的广西商人回忆:"越南兵拿AK换我们的白糖,一杆枪换五斤,跟卖废铁似的。" 这场仗最精妙的是时间控制。邓小平定下"不超过两周"的作战期限,结果打到第28天准时撤军,正好卡在苏联召开政治局会议前一天。莫斯科的将军们算过,从西伯利亚调装甲部队到中苏边境至少要35天,等他们反应过来,解放军早带着缴获的苏式装备回家了。美国驻苏大使馆的电报里写:"中国人在克里姆林宫的钟摆上跳舞。" 国际观察家后来发现,这场仗改写了三个规则:一是小国不能再当大国代理人漫天要价,二是陆战闪电战在现代战争依然有效,三是农业国工业化的降维打击多可怕。越南战后二十年都没缓过来,直到1999年其GDP才恢复到1978年水平,而中国同期GDP翻了20倍。河内大学教授阮文灵2015年演讲时说:"我们当年错把地图上的红线当实力,其实国运在机床车间里。" 最讽刺的是战后经济链。1983年越南偷偷用苏联贷款买中国拖拉机,转头把生产的橡胶卖给广东;1988年苏联用石油换中国的大米,这些粮食又经云南边境流回越南。美国《华尔街日报》当年暗访发现,中越边境集市上,解放军缴获的苏制钢盔被做成炒锅,卖回给越南商贩炒腰果,整个产业链闭环让CIA分析师看傻了。 如今回看这场战争,会发现它像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冷战铁幕下的真实肌理。当美国还在算航母数量时,中国已经用成本控制打掉了地缘杠杆;当苏联沉迷核弹头吨位时,邓小平用春耕秋收的节奏废掉了他们的远征能力。这或许就是为什么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时,五角大楼重新翻出1979年中越战争报告——他们终于看懂,当年那场"边境冲突"里藏着多少教科书级的地缘博弈智慧。
斯大林到底有多可怕,胡志明因为一件事才明白,他当初为何执意要大清洗了。1924
【5评论】【23点赞】
sdfreedom
真有意思,用事实分析出了错误的论点。中美联合搞苏联好吧。美帝刚研制的毒刺导弹打飞机一绝。是中美合作运给阿富汗游击队给苏联放血。打越南也是一样。中美蜜月期就是打越换来的。
你是谁
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纪录片儿里显示很多老百姓家里都有摩托车。每月9kg大米比我们北方城市照顾南方居民太还多。
碧海蓝兮
邓小平时代 邓小平伟大 70年代到90年代,全世界最具智慧和瞩目的伟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