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疑中诞生的指南:脑瘫女孩能否成为更多人的光当

21岁的周书萱按下视频发布键时,手指微微发颤。"真的会有人需要吗?"她反复问自己。这条名为《给刘春和的大学指南》的8分钟视频,承载着她作为脑瘫患者叩开大学校门的全部经验,却也裹挟着某种不确定的忐忑——或许,这只是她一个人的独白? 挣扎的善意:从《小小的我》到屏幕前的犹豫 2024年初春,电影《小小的我》中脑瘫少年跌跌撞撞的求学画面,像一根刺扎进周书萱心里。影院昏暗的光线下,她突然意识到,当年那个拖着变形双腿独自报道的自己,或许本不必在陌生校园里摸索得那么艰难。"但我的经验…真的能帮到别人吗?"这个疑问缠绕了她整整两周。直到某个深夜,她对着镜子练习第37遍自我介绍时,终于颤抖着点开了录像键。 指南里的裂缝与星光 在这条被网友称为"残障生存说明书"的视频里,藏着太多欲言又止的细节。当谈到如何申请无障碍宿舍时,她的语气突然放轻:"可能需要提前三个月联系辅导员,不过…每个学校情况不同。"这种谨慎背后,是曾因沟通不畅被临时安排到六楼寝室的窘迫。而关于课堂展示的部分,她特意演示了如何用绑带固定颤抖的右手握笔,却又迟疑地补充:"如果实在控制不住,或许可以请同学帮忙翻PPT?" 意外的回响:当独白变成对话 视频发布后的凌晨三点,第一条留言跳出来:"原来不是只有我躲在厕所练习走路。"此后两周,周书萱的收件箱涌入上百条私信:有家长询问康复训练方法,有高中生打听高考合理便利申请流程,更多是同类残障者发来的"谢谢"。最令她触动的是某位大学教师的留言:"明天就去检查教学楼斜坡坡度。"这些反馈让她开始相信,那些曾经羞于启齿的生存技巧,或许真的能成为他人的路标。 未完成的课题:理解的缝隙与希望 如今已成为校园助残志愿者的周书萱,仍然会在每周三的分享会上脸红。"我做的还不够…"她低头摆弄着特制键盘,声音轻得像叹息。这份谦卑背后,是残障群体更深的困境——当她建议"多参加社团活动"时,总会想起第一次面试被婉拒的场景;当提及"主动沟通"时,喉咙仍会泛起被路人侧目时的灼烧感。但正是这些未愈合的创口,让她坚持在视频结尾写下:"至少我们可以先成为彼此的光。" 结语 或许正如网友在弹幕里刷屏的那句"慢慢来",周书萱的大学指南从不是完美答案,而是带着裂痕的探路石。当这个说话时会不自主歪头的女孩,在镜头前第8次重录开场白时,某种比励志更珍贵的东西正在生长——那是属于弱势群体的、带着怯意却执拗的声呐,正在寂静的海底,等待遥远的回声。

0 阅读:1
抽烟不喝酒饮茶不读书

抽烟不喝酒饮茶不读书

真相、道德、科学在流量面前一钱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