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石油领域的青年才俊王德民,因相貌出众引得无数姑娘倾心,追求者络绎不绝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4-21 01:00:20

1963年,石油领域的青年才俊王德民,因相貌出众引得无数姑娘倾心,追求者络绎不绝。他不胜其扰,最终郑重宣布:若要与我共结连理,必须满足两个要求!令人意外的是,这两个条件刚说出口,便让众多爱慕者望而却步。 【消息源自:《人民日报》1961年关于大庆油田开发的专题报道;《婚姻与家庭》杂志1985年对王德民夫妇的专访;中国石油大学档案馆保存的1960年代技术文献】 1960年冬天,大庆油田的工棚里漏风的木板缝能塞进手指头。23岁的王德民裹着棉袄趴在煤油灯下演算,钢笔水冻住了就哈口热气继续写。隔壁床的工友老张翻了个身嘟囔:"你这洋学生天天画鬼符,还能算出石油来?"王德民没抬头,只是把冻裂的手往袖子里缩了缩。他面前摊开的是苏联专家留下的测井数据——这些用俄语标注的表格像天书,却是当时中国石油人唯一的参考。 这个场景放在三年前简直难以想象。1957年北京石油学院的迎新会上,那个鼻梁高挺、眼窝深邃的混血新生格外扎眼。同学们私下议论:"听说他外公是瑞士钟表商""俄语课代表居然听不懂中国话"。确实,从小在双语环境长大的王德民,小学时连"上课起立"都要慢半拍。但没人知道这个"洋娃娃"已经啃完了三本俄文版《油藏工程》,更想不到他会在四年后改写中国石油史。 转机出现在1961年4月那个沙尘暴肆虐的清晨。油田指挥部突然炸了锅,技术科长老李举着笔记本冲进食堂:"王工那个公式神了!昨天试的B-2井,产量比苏联法子算的高三成!"原来王德民花了半年时间,把西方"赫诺法"和苏联经验揉碎了重组,搞出套适合大庆油田的测算方法。工人们后来管这叫"松辽法",其实最初就是写在香烟盒背面的一串微分方程。 这年冬天,油田医院的护士们发现个怪现象:那个总来领冻疮膏的混血技术员,身后突然多了个扎麻花辫的姑娘。资料室的王日英抱着体温计登记表,假装不经意地路过测井队办公室。"王工,你说人为什么要结婚呢?"有天她终于鼓起勇气问道。年轻人推了推眼镜:"如果对方能接受不逛公园、不打扰看书的话..."姑娘噗嗤笑了:"那正好,我字都认不全呢。"第二年开春,他们在堆满技术资料的工棚里办了婚礼,喜糖是包着红纸的油田劳保饼干。 1980年代,日本石油代表团在大庆看到70%的采收率惊掉了下巴——当时世界平均水平才30%。有个白发专家盯着仪表盘喃喃自语:"这简直像用算盘造出了计算机..."而他们想拜访的"王总工",正在五公里外的实验田里猫着腰教徒弟:"看见没?注水压力超3兆帕,这些蚯蚓洞似的裂缝就会..."夕阳把他晒得黝黑的脸庞镀了层金,混血特征早被岁月磨成了皱纹。 去年冬天,86岁的王德民在哈尔滨病房里收到份特殊礼物——孙子用3D打印的抽油机模型。老人突然孩子气地掀开氧气管,指着曲柄装置说:"这儿该加个二次减速..."守在床边的王日英笑着按下呼叫铃,就像六十年前提醒他食堂要关门那样自然。窗外,大庆油田第10万口油井正在封井,远处新起的光伏板像片银色海洋。

0 阅读:0
自由的吹海风

自由的吹海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