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阜阳,一个拾荒者到男子店里赊东西,男子善良,明知道拾荒者是不会还钱的,还是不

慕容逸 2025-04-20 19:22:01

安徽阜阳,一个拾荒者到男子店里赊东西,男子善良,明知道拾荒者是不会还钱的,还是不计较地给他了,一共赊了有200元,两年过去了,他都忘记这件事了,不料拾荒者出现了,给他递来两张崭新的200元,男子非常震惊了,把钱拿了过来,然后默默地从店里拿了一堆东西出来给拾荒者。 据合肥观,4月19日的报道,王先生当时正坐在自己家店门口,遥望着远方,突然看见一个男子走过来, 背着一个大蛇皮袋。 男子走近,王先生惊讶了,这不是那个曾经欠钱的拾荒者吗,都快两年没有出现了,现在怎么又出现了,难道他又遇到困难,要进来赊东西了吗? 王先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那要从两年前说起。 当时这个拾荒者来到他店里,神情非常无助,拿着一个东西迟迟没有付款,他拿着东西,在那里犹豫徘徊,要付款不付款的样子。 当时他的神情就引起了王先生的注意,王先生看他穿的衣服破破旧旧的,又背着一个大蛇皮袋,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拾荒者。 他看着拾荒者手里的东西,又看着拾荒者那无助的神情,就知道对方是遇到困难了,一时不知道如何开口。 于是王先生就跟他说,如果现在手中暂时没钱,可以赊账,后面有钱了再拿来还都可以。 拾荒者听了王先生的话,这才松了一口气,马上写下自己的名字,赊账了。 他非常感激王先生,王先生也感受到他的真诚,他的内心善良让他说了一句话:“你以后要是困难了,可以来赊账,到时候还钱就行了。” 正是因为王先生这句话,给这个拾荒者带来了希望,那段时间他真的很艰难,捡废品卖了也难以维持他的生计。 他常常在无助的时候,来到王先生的店里,赊一些食物来充饥,王先生也说到做到,他也能感受到拾荒者的窘迫,毕竟对方都是来赊一些食物和必要用的东西,一看就知道对方是真的遇到困难了。 就这样王先生陆陆续续赊了大概有200元的东西,后来这个拾荒者慢慢地就很少出现了,王先生也以为这个人要赖账了,估计这200元也是要不回来了,但他也不在意,他也不打算要。 本来王先生都快忘记这些事了,现在这个拾荒者又出现,王先生想着,估计这个拾荒者又遇到困难了,想来求助于他了。 王先生也不打算旧事重提,打算能再帮一把就再帮一把,他微笑地迎接着拾荒者,他刚想开口问对方想要些什么。 不料对方从口袋里掏出两张崭新的200元,然后大大方方地递过来,说道:“我是来还钱的!” 王先生非常吃惊,没想到这个拾荒者竟然还记得这些事情,看来他曾经的善良没有托付错人,他感到很欣慰。 他反而不好意思收这200元了,本来他就没打算要收回这200元,当时也纯粹是想帮这个拾荒者的忙。 现在拾荒者那么有诚意地给他递来200元,如果不收,估计会很伤拾荒者的自尊心,王先生还是双手拿了这200元。 他很好奇,就问对方怎么记得那么清楚是200元,对方就一五一十地告诉他,每次赊了东西他都会记账,这段时间没有来是在攒钱,攒了好久才攒够这200元。 看着对方这么说话,王先生更觉得心中惭愧了,想到竟然还有如此有诚意的人,会把欠别人的钱放在心上。 王先生知道对方经济还困难着,他让对方在门口站着,然后他进店里拾了一些食物以及对拾荒者有帮助的东西,然后回赠给拾荒者。 这是双向奔赴的信任,王先生说,信任是建立在小事上的,他和拾荒者的信任已经建立起来了。 不得不说这个王先生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他当时赊东西给拾荒者,其实是没有打算要钱的,他的行为其实相当于赠与了。 《民法典》第658条规定: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或者依法不得撤销的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前款规定。 一般情况下道义上的赠与是无法撤销的,王先生明知道对方很困难,有可能无法返还这些金钱,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赊东西给别人。 但在拾荒者的心里,他只是赊了东西,他始终欠别人的钱,这些钱他是要还的。 正是因为他觉得欠钱要还这个道理,所以他一直攒钱,来还这笔钱。 一个善良,一个讲诚信,两个人的小故事讲清楚了信任这个大道理。 那么你对他们的事情有何看法呢?(来源:合肥观2025.04.19)#记录我的2025#

0 阅读:2
慕容逸

慕容逸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