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对越战争,一炊事员送饭途中,看到越军营地,然而他却大摇大摆的走了进去

牧童的娱论 2025-04-20 19:14:05

1979年,对越战争,一炊事员送饭途中,看到越军营地,然而他却大摇大摆的走了进去,巡逻的越军大喊道“长官好!”   1979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边境战争打响,中越边境硝烟四起。   炮火连天的前线,有英雄舍生忘死冲锋陷阵,也有后勤人员默默奉献。   今天要说的,不是哪个赫赫有名的将军,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炊事员——陶洪礼。   陶洪礼是广西边防部队的一名炊事员,三十出头,身材魁梧,嗓门特大。   平日里说话带着京腔,咋咋呼呼,部队里的人一听见他那一嗓子,就知道饭快好了。   有人说他傻气,也有人说他是个“活宝”,可谁也想不到,这样一个看似不靠谱的后勤兵,居然在一次意外中,把敌人给“唬”住了。   这天,边境一线天气骤变,山雾弥漫,天地仿佛连成了一片。   陶洪礼照例从后方炊事车推着饭桶出发,要给前线战士送饭。   由于当时通讯条件有限,地图也不够详细,加之雾大能见度极低,陶洪礼在山路上一脚深一脚浅地摸索,竟然误打误撞地走偏了方向。   他自己也没察觉不对,还哼着小曲,“唉——今儿这雾还真大,得快点送过去,哥几个饿着可不行。”   忽然,他前方雾气中隐隐浮现出几道身影,走近一看,心头猛地一跳!   只见那一排士兵衣着不对,肩章也与我军大相径庭,显然不是自己人!   陶洪礼脑中“嗡”地一下,他不是傻子,一瞬间就明白了,这不是自家前线阵地,而是越军的营地!   他猛地想转身逃跑,可双腿却如灌了铅似的,根本抬不起来。   他是炊事员,手无寸铁,连把防身的枪都没带,一旦被认出来,结局可想而知。   可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陶洪礼眼角余光一瞟,发现那几个越军士兵竟然站得笔直,脸上还带着一丝紧张与敬畏。   其中一人竟还大声喊道:“长官好!”   陶洪礼先是一愣,旋即脑筋一转,知道这大雾天气里,敌我都分不清对方身份,对方怕是把他误认成了某位高级军官。   与其被识破,不如索性装到底!   他挺了挺胸,像模像样地抬了抬下巴,冲那些越军微微点头,板着脸一言不发,气势十足地大摇大摆从他们面前走过。   越军士兵虽心中狐疑,但也无人敢贸然上前查问,只能敬礼送行。   就这样,陶洪礼“坦然”穿过了敌营外围,借着雾气,顺着山势转身就跑,直到筋疲力尽地回到我军阵地,整个人几乎瘫倒在地。   战友们听完他的叙述,无不张口结舌,哭笑不得。   营长拍着他的肩膀连连感叹:“老陶啊老陶,你这运气,要不是天帮你一把,咱今天可就少一个兄弟了。”   这次意外经历,不仅让陶洪礼出了“名”,也点燃了他心中的一腔热血。   他郑重其事地写了申请书,请求调往前线一线作战单位。   他说:“我不能一辈子只给人做饭吃,这仗都打到门口了,我怎么也得拉俩垫背的!”   连长最初不同意,说:“你一个炊事员,枪都没摸几次,上去送命吗?”陶洪礼却倔得很,态度坚决:“我怕死就不会往越军营里走了!”   最终,他如愿加入了前线战斗班组,虽然他不是最精准的射手,也不是最敏捷的战士,但他的胆识和韧劲却赢得了战友们的尊重。   他守阵地、送弹药、抢伤员,不曾退缩半步。   战争结束后,陶洪礼复员返乡,回到老家,一头扎进泥土里,成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   有人问他:“你咋不在城里找个工作?听说你还吓过越军呢!”   他咧嘴一笑:“我吓人那是靠运气,种地才是靠本事。命保住了,就得老老实实过日子。”   如今,村里每逢有人提起陶洪礼,总会笑着说:“老陶那人,吵吵闹闹一辈子,最能唬人,但心眼最实诚。”   信息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编——《为了可爱的祖国 记自卫还击战中的贵州籍英雄战士》

0 阅读:113
牧童的娱论

牧童的娱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