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不朽丰碑,诞生于1937年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为保存教育火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南迁,初在长沙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因战事恶化于1938年迁至昆明,更名为西南联大,至1946年抗战胜利后复员北返,存续八年多。
联大办学条件极为艰苦:校舍由建筑家梁思成设计,因经费短缺,方案从现代化高楼被迫改为茅草房、铁皮顶,师生在漏雨教室中坚持教学,金岳霖曾因雨声太大宣布“停课赏雨”。尽管如此,联大汇聚了陈寅恪、闻一多、华罗庚、吴大猷等顶尖学者,秉持“刚毅坚卓”的校训,坚持学术自由与严谨治学,开设文、理、工、法商、师范五大学院,培养出杨振宁、李政道(诺贝尔奖得主)、邓稼先(“两弹一星”元勋)等3882名毕业生,其中171位两院院士及百位人文大师,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师生在日军轰炸、物资匮乏中坚守风骨:闻一多刻印维生,吴大猷捡骨熬汤救妻,华罗庚于牛棚完成《堆垒素数论》,学术巨著频出。联大亦投身救国,1100余名学生从军抗战,成为“民主堡垒”。其精神遗产——兼容并包、爱国担当、逆境求索——至今仍为高等教育典范,彰显了中华民族在危难中的文化韧性与智慧光辉。师大随手拍西南联大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