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见血!“没有中国,你可能还是个奴隶!”高志凯教授面对一非洲学生挑衅时,毫不留情地回击道:原来欧洲人在非洲搞殖民地的时候,你要是被抓去当奴隶的,你现在能作为正常人,是中国支持了你们!
在某场辩论会上,几个来自津巴布韦的留学生突然生气道:“中国表面上帮我们建大楼,但背地里却抢走了我们的锂矿资源,这就是殖民主义!”
在牛津辩论社的大理石穹顶下,中非学者关于殖民主义的激烈交锋,恰似历史长河中的一道闪电,照亮了全球南方国家间复杂的思想褶皱。
事实上,这场争论的深层逻辑,恰如萨义德笔下的"东方主义"镜像,只不过这次被凝视的对象变成了正在崛起的中国。
在殖民主义注定没落的时代,中国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任谁也无法阻挡。这个世界的运行潜规则就是唯有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才有话语权。
然而,非洲大陆的殖民记忆如同渗入地层的原油,持续浸润着当代政治思维。
其实,这种创伤记忆的转译,使得任何外来资本都不可避免地被置入殖民主义框架审视。
犹如刚果(金)学者姆本巴的研究显示,非洲高校历史教材中关于殖民主义的叙事占比高达43%,而同期经济合作史仅占7%,这种知识结构的失衡构成了理解现实的先天障碍。
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其实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后殖民语境下的"新殖民主义"指控,本质上是西方中心主义话语的变种。
犹如当法国至今通过非洲法郎体系控制14国货币主权时,当英美矿业巨头通过离岸公司转移非洲矿产利润时,这些实质性的经济控制反而被排除在"新殖民主义"讨论之外。
殊不知,话语权争夺战中的认知错位,在锂矿争议中体现得尤为典型。津巴布韦比基塔锂矿的数据显示,中资企业的矿石加工本土化率已达65%,远超澳大利亚企业30%的水平。
其实,这种产业升级的实质贡献,在"资源掠夺"的简化叙事中被系统性地过滤。他们只看到了其中最肤浅的最狭隘的一面,却没有看到更深层次的历史性战略性意义。
正如加纳经济学家阿卜杜勒所言:"当我们将所有外资都视为殖民者时,实际上是在否认非洲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能力。"
因为,中非合作的解域化实践,正在书写着全球化发展伦理的范式革命。
比如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政治重构,正在重塑非洲大陆的经济地理。蒙内铁路带来的不仅是550公里钢轨,更是东非城市群的重新布局。
肯尼亚智库就曾经研究显示,铁路沿线新建的12个物流中心,使内陆国家乌干达的出口成本下降18%,这种空间重构产生的经济价值远超单纯的资源交换。
要知道,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在尼日利亚实施的"铁路+产业园"模式,成功将拉各斯至卡诺的运输时间从2周缩短至24小时,催生出沿线的汽车装配产业带。
其实,资源开发的现代化悖论,本质上是工业化进程中的原始积累难题。
事实已经在证明,中资企业建设的华刚矿业冶炼厂,使该国首次具备电池级钴盐生产能力,这种价值链攀升带来的技术溢出,正在打破"资源诅咒"的魔咒。
相比之下,澳大利亚力拓集团在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项目,至今仍坚持矿石直接出口模式。
另一方面,产业协作的价值链革命,在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得到完美诠释。
全世界都可以看到,中国华坚集团将东莞制鞋业的全产业链复制到亚的斯亚贝巴,培养出3000名本地技术工人,使埃塞俄比亚皮革出口额从2011年的6800万美元增至2021年的5.3亿美元。
殊不知,这种"产业平移"模式产生的结构化变革,远比西方推崇的"公平贸易"更具发展效能。
殖民主义向来注定是短暂的,不可能行得通的,中国以前不会搞殖民主义,以后也不会搞,我们只专心搞经济,以更加宽广的胸怀深入合作,实现互助互惠共赢。
如果有些人狭隘的这样认知,那么是大错特错了。就如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非研究项目数据显示,中国对非贷款仅占非洲外债总额的17%,且72%为优惠性质贷款。
相比之下,西方私人债权人持有的非洲债券平均利率达5%,是中方贷款的2.5倍。当赞比亚债务重组中西方基金拒绝对35亿美元商业债务进行减记时,所谓"中国债务陷阱"的话语泡沫不攻自破。
未来的全球化道路就是和平合作,就像华为在尼日利亚建立的西非创新中心,培养出5000名本地通信工程师;大疆农业无人机在马拉维的植保服务,使杀虫剂使用量减少30%。
这些技术赋能的实质,是帮助非洲跨越"工业化鸿沟"。正如南非学者帕特尔指出:"中国带来的不是慈善援助,而是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入场券。"
因为,这种发展路径的创新性,打破了"华盛顿共识"的单一现代化模板,证明后发国家完全可以在数字时代实现弯道超车。
站在人类文明史的维度审视,中非合作本质上是全球南方国家对现代化路径的集体探索。这种超越殖民叙事的实践,不是对西方模式的简单模仿或对抗,而是开创着更具包容性的文明形态。
或许正如塞内加尔诗人桑戈尔所说:"当竹子弯曲时,它不是在鞠躬,而是在积蓄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