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谷雨:一半种庄稼,一半种诗意 暮春时节,雨生百谷。这节气,向来是农人的大日子

沧海一粟情感 2025-04-20 09:24:05

人间谷雨:一半种庄稼,一半种诗意 暮春时节,雨生百谷。这节气,向来是农人的大日子,土地被雨水浸润得松软,种子落下,便有了生根发芽的指望。谷雨时节,一半种庄稼,是为生活的温饱;一半种诗意,是为心灵的丰盈。 城里人只道是"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殊不知这八个字里,藏了多少泥土的腥气与汗水的咸味。庄稼人看谷雨,是看墒情。他们蹲在地头,抓一把土在手里捻开,土粒从指缝簌簌落下,便知道该种甚么。他们计算着日子,谷雨前十天不早,后十天不晚,早了怕霜冻,晚了怕干旱。这算计里没有诗,只有生计。土地是沉默的债主,农人终年偿还,谷雨不过是还债的时辰。文人看谷雨,却是看雨丝。他们坐在轩窗下,听雨打芭蕉,便觉得天地间有说不尽的诗情。 他们写着“雨生百谷”,写着“柳絮纷飞”,写着“雨打梨花深闭门”。他们在雨中读书,在雨中作画,在雨中寻找灵感。谷雨于他们,不过是案头的一幅水墨,笔锋一转,就是"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的意境。这意境里没有泥泞,没有弯腰弓背的辛劳,只有被过滤得干干净净的"田园"。 谷雨的真实,恰在这两种目光的交叠处。农人知道,谷雨的雨若是下得急了,会打坏秧苗;若是下得久了,会烂了根。他们望天时的眼神,文人读不懂。文人只道"好雨知时节",却不知这"知"字里,有多少提心吊胆。而农人也想不通,那些穿长衫的人,为何对着一场可能毁掉收成的雨,还能吟诗作赋。现在的城里人过谷雨,又是一种过法。他们买来青团,吃一口,算是应了节气;拍几张雨景,配两句古诗,发在朋友圈里,便觉得与天地通了心意。他们不知道青团该用甚么草汁,不关心麦子是否抽穗,只是在超市的货架前,完成一场对季节的消费。这消费来得轻易,去得也快,第二天照样抱怨雨天路堵。 谷雨终究是分裂的。一半扎在泥土里,是实打实的生计;一半浮在云端上,是飘渺的诗意。几千年来,这两种谷雨并行不悖,却很少真正交融。

0 阅读:0
沧海一粟情感

沧海一粟情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