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在青海一条偏僻小巷中,一个老人正吃着乞讨而来的食物,这时走过来两个身穿军装的人,在她面前掏出一张照片,老妇人突然抢过照片,紧紧地搂在怀里,在凛冽的寒风中,老妇人拼命地摇头、哭泣,似乎不愿接受这突如其来的噩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7年冬,青海西宁一条偏僻的小巷寒风凛冽,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妇人坐在角落,啃着乞讨来的冷硬食物,两个身穿军装的年轻人走近,蹲下身递出一张照片,轻声问道:“您是马占福的母亲吗?” 老妇人愣住,随即抢过照片,紧紧抱在胸前,泪水夺眶而出,她拼命摇头,哭声在寒风中回荡,似乎不愿相信照片中那个英俊青年已永远离去。 这位老妇人是烈士马占福的母亲,而照片记录的,是她儿子用生命书写的英雄篇章和留给她的无尽悲痛。 马占福出生在青海大通县一个贫寒的山村,家中父母靠种地维生,生活艰难,他排行老三,上有两个哥哥,下有一个妹妹,懂事起便帮父母分担家务。 尽管家境困顿,他始终乐观向上,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常被老师夸赞为好学生,村里老人提起他,总说这孩子有出息,心地善良。 18岁那年,马占福怀揣保家卫国的梦想,告别父母,毅然参军,成为兰州军区某部的一名战士,在部队,他刻苦训练,军事技能过硬,作风踏实,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 他省吃俭用,将微薄的津贴寄回家,叮嘱母亲添置衣物,展现了一颗孝顺的赤子之心,1986年底,马占福随部队开赴云南老山前线,投入中越边境的激烈战斗。 167高地是敌军盘踞的战略要地,工事坚固,火力凶猛,夺取高地的任务异常艰险,马占福主动请缨,加入由88人组成的突击队,出发前,他借来录音机,录下26声“娘”,作为对母亲的告别。 他深知此行凶多吉少,却坚定地说:“军人当以身许国。”1987年1月7日凌晨,突击队潜伏28小时后发起进攻,马占福作为爆破手,冲在最前,炸毁敌方工事。 战斗中,他腹部中弹,肠子外流,剧痛难忍,他咬牙将肠子塞回,用绷带裹住伤口,继续作战,面对敌军机枪的疯狂扫射,他抱起最后一个炸药包,扑向火力点,用身体堵住射击孔,伴随着一声巨响,敌方火力点被摧毁,马占福却永远倒下,年仅20岁。 马占福的牺牲为战友开辟了胜利之路,167高地最终被夺回,但88名突击队员仅8人生还,鲜血染红了山头,战后,他被追授“一等功臣”和“战斗英雄”称号,战友们含泪清理战场,誓言为他报仇。 他的牺牲震慑敌军,也激励了无数人,然而胜利的喜讯传回家乡时,马家却沉浸在无尽的悲痛中,马占福的母亲因家贫早已离乡,靠乞讨为生,流落西宁街头。 部队辗转寻找,终于在小巷中找到她,当军人将马占福的遗物和抚恤金交到她手中,老人捧着儿子的照片,泣不成声,那26声“娘”的录音,如刀割般刺痛她的心,她反复摩挲照片,喃喃自语,仿佛儿子仍会归来。 马占福的牺牲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家庭的沉重打击,母亲的凄凉处境让战友们泪流满面,他们无法接受英雄的母亲竟沦落至此,部队迅速协调,为老人提供了妥善安置,确保她晚年无忧。 马占福的故事传遍军营,激励着更多士兵为国奉献,2007年,他的弟弟马占贵在政府帮助下,前往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祭奠兄长。 他遵照母亲遗愿,从墓前带回一抔黄土,撒在母亲的坟前,让母子在另一个世界“团圆”,这一幕,寄托了家人对马占福的深切思念,也承载了社会对烈士的崇敬。 马占福用20年的短暂生命,诠释了军人的忠诚与担当,他的牺牲换来了边疆的安宁,却留给母亲无尽的哀伤,马占福的英勇事迹被载入史册,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社会各界也在反思,如何更好关爱烈士家属,让英雄的牺牲不被辜负,烈士的鲜血铸就了民族的脊梁,母亲的泪水诉说着人间的真情,马占福和他的母亲,用生命与守望,书写了一段永不磨灭的传奇。 愿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愿和平的阳光永远普照,愿每一位英雄都能被铭记,他们的亲人得到应有的温暖。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大通融媒——《深切缅怀自卫反击战的回族烈士马占福》
1987年,在青海一条偏僻小巷中,一个老人正吃着乞讨而来的食物,这时走过来两个身
如梦菲记
2025-04-19 16:40:29
0
阅读: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