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在深圳龙岗的一个精密零件加工厂喝茶,老板指着车间里那嗡嗡作响的精密冲床说:你们知道现在无人机电机外壳的成本能压到啥地步了吗?我们给大疆提供的6061铝合金壳体,单件加工成本竟然能做到1.8元。 看我们半信半疑,他便开始絮叨起来:你们想啊,这种铝合金壳体要是量大了,一年能做几百万件,那可真是个不小的数目呢!而且工厂这边设备也越来越先进,效率提了不少,这样金额一算,利润空间也是蛮可观的。 他拿出计算器哒哒一顿按:20吨级高速冲床每分钟可以冲120次,0.3毫米厚的6061铝合金板子,一次能冲出来12个毛坯。还有三班倒的机械手在自动上下料,模具损耗摊到每个壳子上不过几分钱。更惊人的是,这几年国产铝材的批发价稳得很,2万一吨的板子切成小方块,材料费每个也就6毛钱! 听完这些,我心里就琢磨,这群深圳的老板可真够聪明的,搞的全自动流水线简直像科幻大片一样。车间里那20吨的冲床搭配六轴机械臂,模具还是找华强北旁边的硬质合金厂定制的,一套模具能顶得住50万次冲压,算下来每次的成本连根冰棍钱都不够! 老师傅跟我说:现在的年轻人搞的智能制造真是让人瞠目结舌,以前做个壳体,那可是得用铣床、磨床,搞七八道工序,现在直接三次冲压就成型了,良品率还能达到99.6%呢!更奇葩的是质检环节,五轴检测仪就像在查户口一样,每个壳子得量三遍厚度、测五次孔径,稍微有点毛刺立马就得打回去重做。 听说龙岗这边的加工厂真的是火力全开,有一家为了争取大疆的订单,竟把加工费压到1块5,全天候不间断的流水线在拼命运转。老板神秘兮兮地跟我说:别看我们单价低,这量可大着呢!上个月就出了80万件,机器不停转,电费和人工啥的统统都能摊薄。更牛的是伺服冲床的新技术,能耗直接下降30%,冲压精度可以做到0.02毫米这可比头发丝还细!难怪大疆的质检员来验货时非得带上电子显微镜,真怕被这些成本杀手给抓住把柄。 老师傅从铁柜里掏出一个镁合金壳子跟我炫耀:看到了吧?这玩意儿比铝合金轻40%,无人机多飞十分钟!可转过身,他又叹了口气:可是这成本就是下不来啊,镁板的价格可是铝材的三倍,而且冲压还得用氮气保护,现在只能小批量试产。 不过说实话,深圳这边的配套厂真的是敢投资啊!听说有个厂已经跟中科院材料所建立了联系,正在搞什么纳米涂层模具,听说能把冲压的寿命提高一倍。照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可能再过两年,无人机的外壳真得论斤来卖了。 在车间角落和质检员聊起来才发现,这行业里面真的暗藏着不少高手。有一家专门做外壳微弧氧化的厂,能在铝合金表面烧出5微米的陶瓷层,防腐蚀能力那是杠杠的,加工费也就多收8毛而已。更夸张的是,龙华那边有个厂搞出了冲压-电镀-激光打标三合一生产线,铝板进去,成品出来只要23秒,而且良品率还能维持在98%以上。难怪大疆的供应链总监每年都得跑一趟龙岗去扫货,这性价比,东南亚的不算啥,连火星人都比不过咱深圳的厂哥。 临走前,老板给我算了一笔令人瞠目结舌的账:照现在行业的平均行情来说,每个无人机外壳的总成本最多也就是3块钱(材料1块加上加工1.8块,再加上质检的0.2块),可是大疆拿去组装好电机之后,转手能卖到欧美市场,竟然能要30美金一个。 听着冲床那哐哐的声音,突然明白了中国制造为何能风靡全球这简直是把每个生产环节都掏空到极致啊!师傅叼着烟,笑着说:等到镁合金成本降下来,咱们连波音飞机的零件订单都能接! 看到网友的评论,忍不住想笑:为啥要这么拼呢?五万一个卖出去不是更轻松吗?非得让自己搞到500块一个,真是让人费解啊! 有网友感慨:最后的局面就是,老板赚了大钱移民了,员工却苦哈哈地干了几十年,还是一无所有。 有网友表示,现在的竞争只是减少一些收益。待到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工业体系全都崩溃,我国就能独领风骚,届时价格会上涨,利润自然也能多得多,还是得放眼长远点。 有网友提到,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并没有有效地转化成员工的福利。 我觉得这个观点挺有道理的。虽然工业生产很强大,但很多时候员工得到的却不一定能与之匹配,福利问题确实值得关注。
昨天我在深圳龙岗的一个精密零件加工厂喝茶,老板指着车间里那嗡嗡作响的精密冲床说:
裴奕迅说汽车
2025-04-19 16:20:4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