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消息,9月24日,以色列埃拉特,以军拦截胡塞武装无人机失败,已致22人受伤,其中2人伤势严重。报道称无人机降落在一家酒店附近,多名伤者被爆炸后的碎片击中。事发后以总理称,任何针对以色列城市的袭击都将“给胡塞政权带来沉重打击”。胡塞武装称当天使用两架无人机击中埃拉特目标,无人机成功突破以拦截系统。胡塞武装重申只有以色列停止侵略和封锁加沙,他们才会停止对以袭击。
以色列的国土面积仅约2.2万平方公里,缺乏战略纵深,关键城市(如特拉维夫、埃拉特)和基础设施(如核设施、港口)高度集中。胡塞武装此次对埃拉特的无人机袭击,因拦截失败导致22人受伤,再次暴露了以色列“一失误即遭重创”的脆弱性。这种地理劣势使其在非对称战争中极易成为低成本武器的靶标,例如无人机或火箭弹的饱和攻击可能突破防御系统。
以色列依赖的“铁穹”“箭-3”等防空系统虽在拦截传统导弹时表现优异,但对低空、低速的无人机和火箭弹拦截效率显著下降。
以军单枚拦截弹成本高达数万美元,而胡塞武装的无人机造价不足千美元,长期消耗战将严重拖累以军资源。
面对蜂群式无人机攻击(如伊朗2024年6月发射的185架无人机),以军系统难以同时处理大量目标,导致部分突破。
以军过度自信于高科技防御,但实战中电子干扰、伪装技术(如伊朗使用民用无人机改装)可大幅降低拦截成功率。防御系统需依赖实时情报支持,而胡塞武装通过分散发射点、夜间突袭等方式规避以军侦察。
同时应对加沙、黎巴嫩真主党、胡塞武装等多方威胁,分散了防御资源,进一步放大了以色列的“玻璃大炮”属性。
以色列的防御系统在技术层面虽先进,但受限于国土狭小、成本失衡及多线作战压力,其“防久必失”的弱点日益凸显。胡塞武装此次成功袭击表明,非对称战争正逐步削弱以色列的“不可战胜”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