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工信部发布通告,要求汽车企业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且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
据通告内容,4月16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召集国内主要汽车企业代表,组织召开了“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工信部在会上强调:汽车企业要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不久前发生的电动汽车重大交通事故,使智能电动车汽车的安全性面临广泛质疑,也使得这次会议传递出的风向备受关注。从目前行业内传出的消息来看,过去几年不断升级的短周期新车开发现象将降温,在整治“内卷”的思路下,相关部门正在努力将中国汽车业拉回到围绕“品质”和“安全”展开竞争的正确轨道上。
300字通告背后
工信部通告中所称“组合驾驶辅助”,是目前汽车领域惯用的“智能驾驶”、“自动驾驶”等术语的官方说法,该说法有望成为统一术语。此外,对“功能边界”和“宣传水分”的规范性要求,以及对车企作为质量安全主体的强调,都在有针对性地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性。
虽然上述通报仅300字,并未提出与智能电动车安全相关的技术标准调整,但一份未得到官方确认的会议内部纪要已经流出并被广泛讨论,该纪要显示:共19家车企和华为参加了会议。就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问题,装备一司提出明确要求:组合驾驶辅助功能不允许进行公测,都要走公告;必须充分验证,不能拿用户去做测试;且要规范宣传,不要扩大宣传。
不准拿用户当“小白鼠”的规定一旦被确认,将对行业产生明显影响。招募用户进行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公测已是当下车企的普遍做法。2024年年底,小米汽车就曾在微信公众号发布“车位到车位先锋版千人体验团招募”的消息,招募对象是小米SU7 Pro和SU7 Max车主。
招募用户做公测,对车企而言,既是一种宣传,也是节省成本和缩短测试周期的做法,但其风险和数据专业的可控性较低。该模式被禁止后,仿真测试或将成为首选,头部大型车企所拥有的专业测试配套条件也将成为其竞争优势。
“不准公测”和“车企必须充分测试”的要求同时下达,意味着工信部将严防“智能电动车半成品”的上市,预计车企的开发周期和成本都将有所上升。
据上述会议纪要披露,工信部同时要求车企规范术语名词和相关功能的使用:一,不能出现自动驾驶、自主驾驶、智能驾驶、高阶智驾等说法,统一称为“(组合)辅助驾驶”;二,代客泊车、一键召唤、远程遥控等将不予受理申报,建议用“记忆泊车”等功能代替;三,不要出现脱手、脱眼的描述,使用“驾驶员运动脱离”和“视觉脱离”代替。
此外,要求LCC(车道居中辅助系统)和NOA(领航辅助驾驶)有避碰测试,并规定了测试报告应包含的内容。
虽然上述会议纪要尚未得到官方确认,但从加强测试和规范宣传的统一思路来看,近两年智能电动车领域的无序竞争和过度宣传做法将被逐渐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