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之间,又发生了像农夫救蛇那样的事儿! 首相斯塔默本来在准备过复活节假期,但英国政府突然发了个通知,把所有议员都给召回了工作岗位。他们得赶紧碰个头,想想办法怎么应对敬业集团对英国钢铁公司造成的“麻烦”。
每天亏掉70万英镑,敬业集团那可是下了狠心,为了维护英国的面子,真是豁出去了。可这么做,却没几个人能理解他们。那现在他们选择不再继续亏,及时刹车,难道这也有错吗?
4月12号,英国议会开了个会,投票赞成了一个叫《钢铁业法案》的东西。这个法案就是说,要是碰到特殊情况,英国政府会直接管起英国的钢铁公司来。
这事儿一出,感觉处处都透着不对劲儿。 先说说会议时间安排吧:每周六议会都不上班,而且上个周六还是复活节假期。要说在假期里开会,那得上溯到1982年了,那时候英国和阿根廷正为了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打得火热,那可是二战后大西洋上最大的一场海空大战。
另外,英国议会只花了大概六个半小时就搞定了一个法案,而且几乎是所有人都举手赞成了。 重点在于,英钢其实在2019年就已经被中国敬业集团买下,现在算是一家中资公司了。 紧急法案一通过,英国政府就拿到了把中国敬业集团控股的英钢变成国有的权力。斯塔默政府说,他们已经动手开干了。
英国不光想直接掠夺中国的资产,还计划对敬业集团或其管理层采取不利行动。 法律规定得很清楚,要是敬业集团不听英国政府的话,那他们就得交罚款,而且他们的管理人员还可能会被关起来,最多关2年。
这说白了,就是英国政府硬要敬业集团吞下投资英钢亏掉的钱,还得自己放手英钢的资产。斯塔默政府动用国家资源来对付咱们中国的一个小民企,这种做法真是太不要脸了,但他们还想让敬业集团给他们挡脸面。
把英国那最后点儿工业指望,就是那俩还剩下的钢铁大炉子要关张的事儿,全赖在中国企业身上,这说法站得住脚吗?
英国钢铁公司是1967年由国内14家大型钢铁厂家联手组成的,要说它的起源,那可得往前推150年。
在英国工业最鼎盛的时期,英钢的年产量高达450万吨,厂里直接招收的工人能有3000多名,而且因为这家大厂,还间接创造了2万多个相关工作机会。 英国钢铁公司擅长制造高端线材、钢轨还有各种异型钢,这正是它能长久经营下来的本钱。
到了21世纪,各国的钢铁企业都抓紧机会发展起来。英国钢铁公司呢,因为管理不当,产能没跟上,成本又高,结果问题就爆发了,经营上碰到了大麻烦,差点挺不过来。 美国对欧盟实施了钢铝关税,就连跟欧盟关系疏远的英国也受到了牵连,这成了让英国钢铁业彻底垮掉的最后一击。 2019年,英钢因为长时间的财政困境,实在没法再撑下去了,最后只能宣布倒闭。
其实,就英钢在英国历史中的分量和它的经济规模来说,一旦破产,那可不只是老牌子企业关门大吉那么简单。这意味着成千上万的人会突然没了工作,这对本来就矛盾重重的英国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根本承受不起。 对英国而言,要想英钢这事儿办得妥当,最好是找个外国企业来接手,让那些英国工人饭碗不失。
泰国、印尼、中国,还有马岛之战中的对手阿根廷等多个国家,差不多有十多个,都明确说了想买。 1996年,在河北石家庄的革命老区,有个企业横空出世,那就是敬业集团,它也是后来参与进来的中国企业之一。 李赶坡,这位清华的杰出校友,他领着敬业集团,就在西柏坡边上,好好钻研了一番西柏坡精神。他们稳扎稳打,一步步地从原本的落后状态,闯进了世界的大舞台。
2019年的时候,敬业集团想要买下英钢,一开始报价5000万英镑。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他们又加了2000万英镑,最终顺利把英钢给买下来了。 后来,敬业集团对英钢的生产基地来了个彻底的大变身,他们先是把外包的活儿都收回了自己手里,然后又改了那些关于能源方面不合理的合同条款。不仅如此,他们还搞起了新产品的研发,比如那个全球顶尖的S460高强度品种钢,还有天车轨1100这种新材料。这些措施一块儿上,结果给英钢省下了6000多万英镑呢。
从2019年开始,敬业集团打算在接下来的十年里,给英国钢铁公司砸进12亿英镑。但说实话,咱们中国企业的投资速度,真心赶不上英国那边花钱如流水的节奏。 一开始,美国那边就搞起了关税制裁,紧接着,2020年1月份英国又正式脱离了欧盟,然后新冠疫情也跟着爆发了。到了2021年,英钢赚的那点钱,跟每天亏的70万英镑比起来,简直就像石沉大海,一点动静都没有。
不一样的是,敬业集团还在不断往前冲。现在,他们已经有了七大生产大块,像总部钢铁、连云港的兴鑫钢铁、河北的华西特钢等等。而且啊,在2024年9月,他们还跟那个被称为“中国船板老大”的营口中板合并到一块了。 敬业集团通过深入发展钢材的精加工以及采用增材制造和3D打印技术这些新业务,很有可能成为中国钢铁行业的十大巨头之一。 因此,问题不在于钢铁产业本身不行,也不是因为敬业集团在英钢上的投资力度不足。
经营公司可不是搞公益,天天都亏大钱,李赶坡打算关掉斯肯索普钢铁厂里头的两座高炉中的一个,这完全可以理解。每天损失那么多钱,他肯定得想办法减少点开支,所以关掉一座高炉,这做法挺合逻辑的。 要保住众多英国人的饭碗,英国政府得先自我反省,然后整出个管用的计划来。 不过到最后,英国那边说,他们只能给5亿英镑的援助。
探讨根源,为何英国人对中国有不满情绪?说到英国人为何会对中国持有不满,这背后的原因相当复杂。并不是说英国人就直接对中国进行明抢,但这种情绪的存在确实值得深思。从历史角度看,中英两国在贸易、领土等问题上曾有过不少纷争。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可能在某些英国人心中留下了阴影,导致他们对中国抱有某种偏见。再者,文化上的差异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中英两国拥有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双方在交流和理解上产生障碍,进而引发不满。当然,也不能排除媒体的影响。有时候,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可能会过度渲染某些事件,导致公众对中国形成片面的看法。总的来说,英国人对中国的不满情绪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应该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这种情绪,并通过加强交流和理解来逐步消除误解和偏见。
卢克·德·普尔福德,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的执行头头,在英国大肆宣扬一种说法,那就是中国共产党有个明确策略,想要削弱外国的工业根基。 挺吓人的,英国那边,商务大臣乔纳森·雷诺兹啊,还有保守党的议员克里斯托弗·乔普爵士等等,好多政府官员和议员都觉得中国想要“搞垮”英国钢铁业,说白了就是想让英国在能源上依赖中国。
就算中国企业给英国企业伸了援手,英国人也还是不太愿意信赖我们。 他们老拿中国企业在电信、安防、核能、绿色能源这些领域来说三道四,说英国那50个海上风电项目里头,有14个都是中国企业出钱又出零件的。还有那个布拉德韦尔B的核规划,主要也是中广核在搞。 这些中英携手取得的关键性成就,现在竟被人歪曲,说是“中国对英国有不良企图”的证明。
英方没提的是,中国企业伸出了援手,让英国超过200万户家庭用上了电。 他们被偏见糊住了心眼,雷诺兹还直接站出来说:“我本人绝不会同意一家中国公司踏进我们的钢铁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