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乌克兰总统把俄乌战火“拱”到了中国?

青衣不语 2025-04-19 14:26:11

据乌克兰媒体报道,当地时间4月18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签署行政令,对北京航空航天祥汇科技、瑞金机械、中富深营碳纤维西宁等三家中国企业实施制裁,指控其参与俄罗斯“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的生产。 乌克兰媒体报道截图 在此之前,泽连斯基曾宣称中国持续向俄罗斯供应武器,涉及大炮、火药及在俄领土设厂制造武器,对此,中国外交部在第一时间驳斥泽连斯基的指控,强调中方严守中立,并未向冲突任何一方提供致命性武器。 此次制裁的直接导火索是4月17日俄罗斯使用“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对哈尔科夫的袭击,此次袭击造成乌克兰方面有1人死亡近百人受伤。 随后乌克兰将该导弹溯源至受制裁中企,但其提供的证据仅为“情报部门掌握”的模糊表述,并未公布具体交易链条、技术参数或实物证据。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被制裁的三家企业多涉及航空航天材料、机械制造等军民两用领域,但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这些企业的主营业务集中于民用市场,与俄罗斯军工企业虽然有合作但仅限于常规贸易。 那么乌克兰为何此时突然宣布制裁这三家中国公司? 乌克兰哈尔科夫遇袭现场躺在地上的导弹残骸。 在此一叨分析认为,可能主要是基于四个方面的因素:—,俄乌冲突已经进入了第4年,乌克兰在巴赫穆特、扎波罗热等方向的反攻受阻,前线士兵伤亡率攀升至日均300-500人,弹药消耗速度远超西方援助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泽连斯基政权面临着国内反战情绪高涨、寡头势力逼宫的双重危机,急需转移矛盾。二,西方施压与利益交换,美国对乌克兰的影响力持续强化,4月17日,美乌签署了《矿产开发意向备忘录》,美国获得乌克兰稀土矿产资源的独家开采权,泽连斯基在签署协议次日便指控中国,这实质是在向美国递交“投名状”,以换取西方更多的军事援助。三,经济博弈与供应链重构,乌克兰对中国贸易长期逆差,2024年中乌贸易额124.9亿美元,乌方逆差达83.7亿美元。 制裁名单中的碳纤维、航空材料企业,正是乌克兰试图在“去中国化”供应链中替代的关键环节。乌方计划将相关产能转移至波兰、匈牙利,据悉,目前美企已开始在利沃夫设立军工合作园区。四,历史恩怨与战略误判,中乌曾因马达西奇收购案而结怨,2021年乌克兰以“国家安全”为由冻结中企股权,此次制裁可视为历史矛盾的延续。乌方误判中国为维护“中立”形象,不会对制裁采取强硬反制,但其低估了中国企业维护合法权益的决心。

那么中国有没有可能向俄罗斯提供致命性武器?我们结合实际情况来分析一下。 首先一点,从此次事件的直接导火索俄罗斯使用的“伊斯坆德尔”战术导弹的技术参数来看,该导弹存在着严格的技术闭环,“伊斯坎德尔”导弹由俄罗斯科洛姆纳机械设计局独立研发,采用的是惯性制导十格洛纳斯卫星制导,其关键部件如9M723弹道导弹的固体火箭发动机、9M728巡航导弹的涡轮风扇发动机,均由沃特金斯克机械制造厂独家生产。 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M-20弹道导弹虽与伊斯坎德尔技术路线相似,但采用的是北斗导航与气动布局,两者不存在技术共通性。

其次,俄罗斯“伊斯坎德尔”导弹的钛合金舱体、碳纤维复合材料尾翼等关键部件,均通过俄罗斯国防进出口公司(Rosoboronexport)采购,中国企业从未进入其一级供应商名单。而且乌克兰指控的中富深营碳纤维主要生产民用航空材料,其产品碳含量(92%)与俄罗斯“伊斯坎徳尔”导弹所需的高模高强度碳纤维(99.5%)存在技术代差。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 除此之外,自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俄罗斯对中国实施严格的军事技术进出口管制。尽管中俄签署了《军民两用技术合作协议》,但涉及导弹的研发、制导、推进系统等核心技术仍被排除在外。乌方所谓的“中国实体在俄领土制造武器”,与俄罗斯军工体系的封闭性特征相悖。 事实上,从泽连斯基此次无中生有的指控来看,国际博弈关系目前正在经历着进一步的格局转变。美国借机炒作“中俄军事勾结”,以推动北约将中国纳入"系统性挑战"的范畴,但这一点注定不会得逞,这一点从德国总理朔尔茨4月访华期间的表现就可以看出。

那么面对泽连斯基的无端指控,中国有没有合适的反制措施? 答案是肯定的,不光有,而且还很多。 首先,中国可以通过WTO争端机制起诉乌克兰违反非歧视原则。 其次,可对参与制裁的乌克兰企业实施对等制裁,如限制其农产品进口等,还可以通过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非政治化供应链联盟”,削弱乌克兰及西方的制裁效力。

此次事件给中国提了个醒,任何民用技术合作都有可能被政治化解读,因此中国急需加快构建“技术防火墙”,在关键领域实现自主可控,同时通过《全球数据安全倡议》等规则制定,对冲西方“长臂管辖”。 总而言之,乌克兰对中国企业的制裁,本质上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政治秀”,它既无法改变俄乌战场的态势,也难以在国际社会上获得广泛支持,不仅如此,这反而有可能导致中乌经贸关系倒退,损害乌克兰自身利益。 在全球化深度交织的今天,将经济问题政治化、将技术合作武器化的做法,终将被历史证明是短视之举。中国始终秉持“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原则,虽愿与各方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稳定,但也绝不会放任姑息任何有损中国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

0 阅读:75
青衣不语

青衣不语

家国天下事,社稷一戎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