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的一次短暂媒体交流中,再次抛出重磅言论,声称对中美达成协议“有信心”,并暗示可能在未来一个月内完成谈判。 这一表态看似为中美关系带来了曙光,但结合其一贯的“即兴风格”和美国当前的内外困境,这场所谓的“信心”更像是一场随口一说的政治秀。
特朗普的言辞背后,折射出的是美国经济政策的摇摆不定、国内压力的加剧以及中美博弈的复杂性。
目前关于与中国达成协议方面的说法,完全是特朗普的一厢情愿,或者也可以说,只是特朗普为了应付记者随口说的。 是在记者的追问下,“你认为(与中国达成协议)需要多少时间”,特朗普才随口说了3到4周。而不是他自己主动提到的这个时间。 特朗普的讲话向来以随意性和戏剧化著称,此次也不例外。他还提到,“如果我们达不成协议,那我们就定个目标,然后就这么定了,这样也挺好。” 这种模棱两可的表述充分展现了其谈判策略的核心,心理战。 特朗普试图通过制造“即将达成协议”的氛围,为中国施加心理压力,同时安抚国内因关税政策受损的企业和消费者。 然而,这种“即兴外交”并非真正的解决之道,而更像是特朗普应对短期危机的一种手段。
事实上,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已经让美国经济付出了沉重代价。从股市动荡到物价上涨,再到企业供应链断裂,美国消费者和企业成为这场贸易战的最大受害者。 美国进口商在中国强硬反制下难以找到替代市场,商品价格上涨直接转嫁给了普通消费者。 在这种背景下,特朗普的“信心”更多源于其急于摆脱国内经济困境的迫切需求,而非对谈判成果的真实乐观。
相比之下,中国的态度始终明确且坚定。商务部一直公开敦促美国“正视国际社会和国内各方理性声音,在纠错方面迈出一大步,彻底取消'对等关税'的错误做法”。 这个要求直击要害,体现了中国对当前局势的清醒认知。中国并未要求美国完全放弃所有的关税壁垒,而是聚焦于取消无理的所谓“对等关税”,这既是对现实的妥协,也是对原则的坚持。
如果特朗普能够一步到位将关税降回20%,那么中美谈判或许可以进入实质性阶段;但如果他继续拖延或玩弄文字游戏,则很难期待任何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过去几年中已经展现出强大的韧性。面对美国的极限施压,中国不仅没有屈服,反而加速推进了自身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自主化进程。 这种战略调整使得中国在谈判桌上拥有了更大的主动权,也让特朗普的“胆小鬼博弈”失去了意义。
除了关税问题,特朗普还提到了关于TikTok的剥离协议,表示可能会推迟该交易,直到贸易问题解决后再进行。 这一表态颇具意味,因为TikTok不仅是中美科技竞争的一个缩影,更是特朗普政府对中国高科技产业打压的重要工具。然而,如今TikTok的命运似乎被绑上了贸易谈判的战车,成为特朗普用来换取中国让步的一张牌。
这种操作手法暴露了特朗普政府的短视和功利主义。 一方面,他希望通过搁置TikTok问题缓和与中国的关系;另一方面,他又希望借此作为谈判中的“奖品”,以换取更多的利益。然而,这种策略很可能适得其反。 对于中国而言,TikTok不仅是一个商业项目,更是国家形象和科技实力的象征。如果特朗普试图用它作为筹码,只会进一步激化双方的矛盾。
尽管特朗普声称未来一个月内可能达成协议,但从长远来看,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远未解决。美国的核心诉求在于遏制中国的崛起,确保自身在全球经济、军事和技术领域的绝对优势,而这与中国的发展目标存在根本冲突。换言之,即使短期内双方能够在某些具体议题上达成共识,也无法改变两国关系趋于紧张的大趋势。
此外,美国试图通过胁迫其他国家选边站队的方式孤立中国,但这种努力注定难以成功。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化遭遇逆流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过度依赖单一市场或技术来源的风险。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正在不断深化,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经济圈。这种变化不仅削弱了美国的影响力,也为未来的多极化格局奠定了基础。
在这场大国间的“胆小鬼博弈”中,特朗普的“眨眼”或“露怯”虽然暂时缓解了中美贸易摩擦的紧张局势,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 相反,这场博弈才刚刚开始。从关税削减到高科技竞争,从供应链重构到全球规则制定,中美之间的较量将在多个层面展开。对于特朗普来说,未来一个月的表现至关重要。如果他真的能够迅速降低关税,并在谈判中展现出一定的诚意,那么中美关系或许还有转圜的余地。
但如果他继续采取模糊策略,甚至试图利用TikTok等敏感议题施压,那么最终导致中美更加严重的对抗。无论如何,中美关系的未来不会由某一次谈判决定,而是取决于双方能否在复杂的博弈中找到新的力量平衡点。在这个过程中,谁先低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能真正把握住历史的潮流,为世界带来更多的稳定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