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技术最佳科普翻译官,全网没有第一。其他迪KOC的技术底色都差老远了。
他昨天发了一篇长文,基于大量比亚迪专利的检索、阅读。分析了兆瓦闪充、500+KW大电机、电驱复用的技术逻辑。他的文章是建立在查询大量专利文献的基础上,我愿称之为比亚迪技术最佳科普翻译官。
说实话,专利文献的表述形式阅读起来非常拗口,需要花很多心思。小跑真的是花了大精力来做这件事情。如果比亚迪没有给他一个50万的年框,我会很替小跑可惜,一毛钱没赚,还掉一把头发。另一方面,也对比亚迪感担忧,小跑不可能天天为爱发电,再不珍惜,就被别家挖走了。
但是对小跑的总结我表示不完全认可,一条一条说。
[星星]1. 复用电驱升压是多数800V车型的共同选择。
[星星][星星]2. 500+KW电机对于兆瓦闪充没有意义。
[星星][星星][星星]3. 1000kw的电控才是兆瓦闪充需要的。
[星星]直流充电,实际上绝大多数厂商是不需要使用太多车载电控的,直流充电的时候,车子与充电桩握手协议,然后根据电池状态请求对应的电压和电流。充电桩接收到车的请求,在请求的范围内按照充电桩能提供的电压、电流进行供应。此时充电桩提供的电流是直接供应给电池进行充电,并不需要车内进行电压、电流的转换。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比如车是高压平台,桩是低压直流桩。这时候绝大多数车型也都复用了电驱电路进行升压。比如智己LS6,L6车型,其电池峰值电压875V,峰值充电电压也要超过900V了,市面上的500V、750V充电桩是无法对其直接充电的,同样采用复用电驱进行升压。
[星星][星星]从工信部的数据可以查询到,其500+kw的电机定子直径为210mm,定子直径就限定了绕组的截面积。比亚迪这款电机的绕组规模实际上在同级别车里面是偏小的,直径和智界车型上的23000转电机一样为210mm,扭矩400nm附近,都是相对低扭矩,高转速的技术路线,只是比亚迪的转速做到了更加极致。
比亚迪在新电机上面的众多技术突破其实在发布会上都讲得非常详细了,重点在于如何提高转速、如何提高小定子的扭矩。提高转速主要依靠转子材料强度、超大气隙、更精细动平衡来实现、更强的轴承来实现。提高扭矩依靠定子感应磁场强度,双U永磁体布置来提高转子磁场强度。
既然绕组跟200+kw的电机没有太大差别,在充电过程中的作用也就近似。所以电机功率这么高,和复用没有关系。这个电机性能纯粹就是技术鱼池里面刚好有,后面的高性能跑车用得到,研发的巨额成本已经用掉了,小直径电机后面制造产生的变动成本其实比大直径电机还要低。所以在汉L、唐L上面大规模使用,总体成本非常可控。
于是就有了高端跑车的电机下放到汉L和唐L上的结果,和兆瓦闪充需要这台电机没关系。
[星星][星星][星星]兆瓦闪充真正需要的恰好是超大功率的电控,分两种情况讲。一、兆瓦充电桩。二、双液冷超充桩。
最初韩路披露比亚迪这次能做到1000KW充电功率的时候,其实很多工程师的态度是怀疑的。怀疑的原因就是充电桩的规格是1000V+1000A的输出。对于这个规格的充电桩,如果没有车内电控辅助,无法同时精准用满1000V电压和1000A电流,所以很难达成1000KW充电。
因为给定的电池包,提供1000V充电电压,实际的电流是由电池包的固有特性决定的,并不是充电桩提供1000V电压,电池就刚好达成1000A充电电流。
汉L和唐L的电池包并不一样,电压同为844.8V,容量分别为98.5AH和119AH。因为容量不同,电池包的内阻会有比较大的差异,唐L的电池包内阻会小得多。
都是用1000V电压充电,充电电流差异会比较大。其实无论汉L还是唐L,实际上给电池充电都不是直接由充电桩供电,充电桩只是提供1000V+1000A合计1000KW的功率,在车内使用电控调整到合适的电压、电流进行充电。
正因为充电桩峰值电压为1000V,峰值电流为1000A,又要做到1000KW充电,就必须在车内使用电控来变压。所以车内的电控需要足够大的功率来支持超快充。
另外对于使用双枪联合充电,为了支持600kw+600kw的支持,最终实现接近1000kw充电功率,也需要车内电控来辅助实现。
所以车内电控的过流能力就是要满足1000kw要求。既然为了充电功率电控必须要满足这么高功率,即将用在跑车上的超牛逼电机研发的钱已经花了,干脆就给汉L和唐L呗,多车型共用这个电机,实际上还有利于单机成本控制的。
说不定因为汉L和唐L大规模使用,这台超级电机的成本会做到友商250kw电机的水平。智己为了达到379kw,定子直径已经来到了230mm,实际上的物料成本会远超比亚迪这款电机。
只要这台超强电机研发和量产投入能够被大批量摊薄,说不定腾势很快就会拿出装载它的超强跑车。230+580+580=1390kw,汉L只卖27.98,多一个一样电机的腾势跑车,干到46万,比肩SU7 ULTRA的性能,香不香呢。要知道SU7 ULTRA的后电机可没有走量车型帮忙摊薄成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