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这一“斩”确实够“狠”。这种“狠”并非出于个人恩怨或私情,而是基于军事纪律、政治影响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深远考虑,还有为个人威信,也为自己的过错作掩饰。 1.先说为自己立威,也必须下此狠手。诸葛亮在蜀汉政权中拥有极高的权威和公信力。马谡作为他亲自提拔的将领,违抗军令并导致失败,对诸葛亮的权威和公信力造成了严重损害。 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和公信力,诸葛亮必须对马谡进行严厉惩罚,以表明自己对军纪的坚决维护和对失败的零容忍态度。 在街亭之战失败后,马谡并没有主动承担责任,而是选择了畏罪潜逃。这种行为进一步加剧了诸葛亮的愤怒和失望,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斩马谡的决心。 2.为自己用人错误作掩饰 先帝刘备在临终前特别告诫诸葛亮:“马谡此人言过其实,不能委以重任。”刘备的意思是,马谡虽然纸上谈兵的能力较强,但缺乏实战经验,不能让他独当一面。遗憾的是,诸葛亮没有听从刘备的忠告。在北伐过程中,他派马谡去镇守街亭这一战略要地。街亭是蜀军北伐的必经之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如果街亭能够守住,那么蜀军就可以继续北上,威胁曹魏的腹地;如果街亭失守,那么蜀军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北伐大业也将功败垂成。 诸葛亮错用人,让马谡这样的不靠谱的人守决定胜负的要地,就是把自己和北伐放到了火上烤,结果可想而知,马谡自作主张,错误布兵,魏将张郃率领大军将蜀军围困在山上,切断了蜀军的水源。蜀军不战自乱,最终街亭失守。 诸葛亮错用马谡,源于他对马谡的过度信任和偏爱,以及对刘备临终遗言的忽视。也反映诸葛亮在用人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可诸葛亮不可能完全承认自己的错误,只能用“挥泪斩马谡”的手段来掩饰用人之错。 总的来说,诸葛亮在当时的情况下,从军事纪律和政治影响的角度以及个人威望性格角度考虑斩马谡是重要原因,而为了掩饰自己的用人错误也是主要的原因。 所以说,斩马谡虽然狠了点,但也是必须要斩的。
诸葛亮的这一“斩”确实够“狠”。这种“狠”并非出于个人恩怨或私情,而是基于军事纪
神力二三
2025-04-19 07:50:18
0
阅读:14
用户10xxx89
司马懿是王者。手下打败仗最多骂个狗血淋头。有担当。诸葛亮是王佐之才。打败退兵。当事者军法处置。无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