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刷到山西订婚案终审判决,我下意识转头问正在刷手机的老公:"你怎么看这事儿?"本以为会引发一场理性探讨,没想到他的回答直接让我血压飙升。 "这案子明显证据链不完整,"他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专业人士的笃定,"定罪讲究疑罪从无,现有证据根本站不住脚。"我皱着眉头反驳:"要是证据不足,法院能判男方三年实刑?"没想到他抛出更惊人的观点:"一审可能判错了,二审为了维护司法权威只能将错就错,社会上这种冤案还少吗?" 接下来半小时,他像开启了循环播放模式,从"司法程序瑕疵"讲到"舆论影响司法",甚至翻出聂树斌案等陈年旧账佐证观点。我试图用"终审判决具有法律效力"打断,他却用"程序正义比实体正义更重要"堵回来,两人争论逐渐演变成价值观的激烈碰撞。 作为法律门外汉,我虽不懂卷宗细节,但坚信现代司法体系不会草菅人命。当他说到"媒体报道都是片面之词"时,我终于忍无可忍:"照你这么说,所有判决都有问题?"这场辩论最终以我摔门进卧室告终,留下他在客厅喃喃自语"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这场家庭辩论折射出普罗大众对司法认知的深层分歧。有人坚信"程序正义高于一切",有人笃定"结果公正才是王道";有人看到司法进步,有人执着于寻找完美无瑕的证据链。或许正如罗翔老师所说:"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当我们在茶余饭后讨论这些案件时,本质上是在丈量整个社会的法治文明尺度。 想问问各位看官:面对这种存在争议的司法案件,您更倾向相信程序正义还是结果公正?您觉得普通民众与法律专业人士的认知鸿沟,到底该如何跨越?
深夜刷到山西订婚案终审判决,我下意识转头问正在刷手机的老公:"你怎么看这事儿?"
长夜不凡的未央
2025-04-18 23:10:1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