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日本访华,却只带来500亿美元战争赔偿款。谁知,毛主席大手一挥,直接全免1200亿美元战赔款。日方代表,顿感欣喜若狂!可国内人民,却甚是不解。明明正值国家发展时期正缺钱呢,这么多的欠款为啥说不要就不要了?因为毛主席看的更远。 这事啊,得从两方面看,先说日本那边,二战后日本虽说经济恢复得挺快,但战争带来的创伤还没完全愈合。 当时日本政府算过一笔账,要是真按国际法赔满1200亿美元,相当于全国每人要掏出1000多美元——这在1970年代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普通工人两年的工资。 老百姓本来就刚从战后的苦日子缓过来,要是突然背上这么重的负担,肯定怨声载道。日本政府也难,既要应付国内民生,又要处理国际关系,压力山大。 毛主席看得明白:强要这笔钱,日本老百姓日子不好过,政府也得天天为凑钱发愁,刚缓和的中日关系说不定又得冻上。 就像邻里之间,刚赔个不是上门和好,要是非得逼人家砸锅卖铁还钱,那以后还咋来往? 再看咱自己。新中国刚成立20多年,工业基础薄得像层纸,好多东西都得靠进口,连铁钉都叫“洋钉”。 那会儿咱们缺技术、缺设备,连化肥生产都跟不上,粮食产量上不去,要是跟日本死磕赔款,关系闹僵了,人家一关门,咱连学习先进技术的机会都没了。 毛主席想得长远:与其盯着眼前的赔偿款,不如换个法子,跟日本搞好关系,让他们来投资、搞合作。 后来的事儿也证明这步棋走对了——70年代末开始,日本陆续向咱们提供低息贷款、技术转让,像宝山钢铁厂、中日友好医院这些项目,都是那时候打下的基础。 咱用市场换技术,用合作换发展,比攥着一笔难要的赔款实在多了。 有人可能觉得可惜,这么多钱不要太亏,但想想看,当时咱们连像样的汽车生产线都没有,就算拿到钱,也买不来全套的工业体系。 毛主席不要赔款,要的是中日长期的和平共处,要的是给中国发展争取更多机会,就像过日子,不能只看兜里的钱,还得看怎么让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事实证明,这一“舍”换来了中日几十年的友好合作,咱老百姓后来也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红利,这眼光,真是比咱们看得远多了。
毛主席是如何评价周总理的?他说:“我的接班人第三个是周恩来,这个同志在国际活动方
【3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