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好父亲?杜塞尔多夫艺术展《妈妈:从玛利亚到默克尔》凸显母爱崇拜,父亲形象却近

在德国的老中 2025-04-18 13:09:39

何谓好父亲?

杜塞尔多夫艺术展《妈妈:从玛利亚到默克尔》凸显母爱崇拜,父亲形象却近乎缺席,折射父职的边缘化。母爱神话让父亲常被视为次等家长,缺乏积极的父职叙事。埃里希·格拉赫(Erich Gerlach)的画作《暮色中》描绘母亲对父亲的嫉妒,暗示父职困境。

男性的“怨声载道”

葆拉-伊蕾娜·维拉·布拉斯拉夫斯基(Paula-Irene Villa Braslavsky)称“新父亲”是幻想。2024年,近半数父亲休育儿假,但平均仅四个月,兼职率仅8%。金·布劳尔(Kim Bräuer)研究显示,父亲渴望积极育儿,却受限于结构条件。她建议增加“父亲专属月”和津贴。民调显示,近半数男性认为女性更适合育儿,父职自信不足。传统性别规范让关怀型父亲被视为“女性化”。

当吸管取代权杖

弗洛里安·维尔纳(Florian Werner)和斯文娅·弗拉斯珀勒(Svenja Flaßpöhler)平等分担育儿,但母子亲密仍占主导。弗拉斯珀勒认为,母亲的生理角色让父职定义更难。孩子冠父姓象征平等。

赋予孩子女性气质的教养

希拉·贝贾特(Shila Behjat)探讨女权主义养育,呼吁父亲展现柔情。她认为,养女儿的父亲更轻松,养儿子需警惕“过度竞争气质”。

无忧的关怀者

迪特·托梅(Dieter Thomä)称好父亲为“深蹲大师”,通过嬉戏展现“男人内心的孩子”。他认为,父亲带来“选修课”的灵动。

父亲的成长

塞巴斯蒂安·蒂格斯(Sebastian Tigges)育儿后“重生”,呼吁父亲自信争取空间。他与玛丽·纳塞曼(Marie Nasemann)平分家务,挑战母爱神话。

从父母到家长

艺术家苏米·安朱曼(Sumi Anjuman)的《我也是母亲》预示父职与母职融合。好父亲需反思、倾听,展现脆弱,迈向平等家长身份。

《明镜》封面报道,想阅读完整版请移步到公众号《温史而至今》

0 阅读:0
在德国的老中

在德国的老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