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溥仪听说志愿军入朝作战后,果断撕开自己的棉衣,掏出一件26年不离身的

时说历史 2025-04-18 13:01:49

1950年,溥仪听说志愿军入朝作战后,果断撕开自己的棉衣,掏出一件26年不离身的物品:我自愿把它交给政府。

溥仪的一生是比较奇特的,他是皇帝不假,但却是末代皇帝,登基时年仅3岁,是只知道吃奶,别的都不太懂的年纪。

等他6岁刚能明白点事时,就被迫退位了,此后虽然短暂复辟,后来又担任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但他一生都受别人摆布。

不过,这些都不是我们今天要说的重点,我们今天要说的是溥仪偷偷藏在棉衣里,26年不离身的一个物品,而这要从1924年说起。

话说,溥仪虽然在1912年被迫退位,但当时议定的“清室优待条件”中,明确写了仍然允许溥仪等人住在紫禁城中,而溥仪这一住就是12年。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随后溥仪就接到冯玉祥的通知:一是皇帝称号被废除,二是立即搬出紫禁城。

溥仪接到通知后,自知无力回天,连忙组织人搬家,不过溥仪家可和别人家不一样,他家是一个巨大的藏宝库,尽管清末以来弄丢了很多宝贝,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家里的宝贝还是很多的。

而且,在此之前,溥仪就预感到,他可能会被赶出紫禁城,为了留后手,他曾让自己的亲信弟弟浦杰等人,多次悄悄将大量古玩字画搬出紫禁城,留着将来供他挥霍。

因此,溥仪此次虽然两手空空的离开了紫禁城,但很多宝贝其实已经都到了他的手中,而他最喜欢的一样宝贝,则一直被他带在身上,并悄悄缝在了棉衣里。

话说,溥仪出宫后,先是来到天津,后来又前往东北,基本没过上几天安稳日子,他在颠沛流离中不停的折腾,为了活命和生计,他的宝贝也越来越少,除了变卖遗失的,还有送人或被抢走的。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溥仪在出逃过程中被苏军抓获,随后就被押往苏联,此前日本将领曾暗示溥仪,要做好“殉国”的准备,可溥仪要是有这个骨气,也不至于沦落至此。

溥仪抵达苏联后,虽然被关进了拘留所中,但苏联方面仍然给了他一系列的优待,他有一定的活动自由,还可以跟家人在一起,只不过不能出去。

苏联的优待让溥仪产生了幻想,他觉得在苏联也挺好的,他害怕回国后遭受审判,于是溥仪就开始给苏联高层写信,说自己想永远居住在苏联,甚至还提出,想要加入苏联共产党。

苏联自然没有同意溥仪的申请,反而开始对他进行传讯,讯问了他在伪满洲国期间的很多事情,后来,又通知他前往日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出庭作证。

1946年8月10日,溥仪以证人身份在法庭上,控诉了自己被日本人逼迫的情况,当说到日本人杀害他的妻子谭玉龄时,溥仪彻底绷不住了,他开始疯狂地拍打面前的桌子,对日本人提出抗议。

而当说到日本天皇裕仁赐给他的宝剑和镜子时,溥仪再次激动得怒喊:“当我把这些东西拿回家时,我们家里的人都哭了,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耻辱!”

日本律师立即提出反对意见,说溥仪是在攻击日本天皇的祖先,溥仪高声驳斥:“我可没强迫他们,把我的祖先当他们的祖先!”现场瞬间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

溥仪作完证后,又被送回到了苏联的拘留所,继续过着他那特殊的俘虏生活,此时的溥仪依然不想回国,他自知罪孽深重,所以不停的申请留在苏联。

但该面对的,他必须要面对,1950年8月1日,溥仪正式被移交给我国,随后就被关进了抚顺战犯管理所,得知自己被移交回国的消息后,溥仪吓得惊慌失措,一度以为自己将大难临头。

他总在晚上惊醒,原因竟然是害怕别人偷他的东西,白天吃饭时,由于放不下以前皇帝的架子,不愿意排队打饭,有时候一饿就是一整天。

工作人员得知这一情况后,尽力安抚他,同时还安排人教他叠被、洗衣、剪指甲、缝补袜子、系扣子……慢慢的,溥仪学会了干各种活,而且通过一系列的教育,他在思想上也有了很大转变。

溥仪开始主动参加劳动,认清了自己曾犯下的罪孽,他下定决心要好好改造,洗心革面,做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开始,人们纷纷行动起来,尽自己所能贡献力量,抚顺战犯管理所的战犯们也纷纷忙活起来,他们积极为前线战士做服装、棉被、炒面等各种物资。

溥仪深受感染,他认真思考后,果断把自己的棉衣撕开,从中取出了那个被他藏了26年的宝贝:“田黄三链章”。

田黄三链章是乾隆最喜欢的宝贝之一,它由三枚田黄石印章组成,而三条田黄石链把他们连接成了一个整体,被誉为“国宝中的国宝”。

自1924年被赶出紫禁城开始,溥仪就把它藏在棉衣里,26年来躲过了日本人、苏联人的搜查,现如今溥仪主动把它上交,就是想表达自己支援抗美援朝,专心改造,与过去告别的决心。

田黄三链章后来被收藏在故宫博物院中,也算是物归原主了,而溥仪由于坚持改造、认真劳动学习,在1959年被特赦出狱,并专心研究文史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溥仪对文物的鉴别非常准,不过他的鉴别方式却和其他专家不一样,一般只是看一眼就给出结果,当有人质疑他时,溥仪只说一句话:

“这个东西和我家的不一样,它肯定是假的。”

0 阅读:67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