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孙立人恭恭敬敬地站在蒋中正的身旁。虽然,孙立人是个全才且军事指挥能力相当强,但他始终不能进入蒋中正的“红圈”里。 南京总统府的水晶吊灯把地砖照得发亮,孙立人笔挺的军装扣子泛着冷光,可站在蒋中正身边,总像个格格不入的外人。老蒋和亲信们谈笑风生,提到军事部署时,孙立人刚想开口,就看见陈诚咳嗽一声,把话头接了过去。这样的场景太多了,多到他慢慢学会了把作战方案咽回肚子里,只在蒋中正问话时,简短地答上几句。 要说本事,孙立人哪样拿不出手?缅甸战场上,他带着新一军硬刚日军,仁安羌一战,以少胜多救出七千多英军,英国女王亲自授勋。可在蒋中正眼里,这些战功比不上一句“校长栽培”。他留过洋,讲起战术满嘴英文术语,训起兵来照搬西方那套,和黄埔系将领们的“袍泽情谊”格格不入。有人背后嚼舌根:“孙立人啊,心里装的是国际战场,哪是校长的嫡系?” 私底下,蒋经国劝过父亲:“孙将军确实是个人才。”蒋中正却把茶杯重重一放,茶水溅出来打湿了桌案上的战报:“人才?再厉害的刀,握不在自己手里,就是把捅向自己的凶器!”这话传到孙立人耳朵里,他望着窗外的梧桐树发呆,想起在印度蓝姆伽训练新兵时,那些年轻士兵眼里的崇拜——他们喊他“孙长官”,却不知道,自己在最高统帅那里,始终是个信不过的“外人”。 后来,东北战场上,孙立人带着部队打得正酣,却突然被一纸调令召回南京。看着老部下们发来的电报,说“战局正佳,恳请孙长官归来”,他苦笑一声,把电报叠好塞进抽屉最底层。蒋中正宁愿启用黄埔出身却屡战屡败的将领,也不愿让他这个“外来者”掌握太多实权。 直到去了台湾,孙立人的处境也没好到哪去。美国人抛来橄榄枝,想让他取代蒋中正,这消息不知怎么就传到了老蒋耳朵里。一夜之间,曾经风光的陆军总司令成了阶下囚,被软禁在家中长达33年。 铁门落锁的那一刻,他摸着墙上挂着的军功章,想起1945年站在蒋中正身旁的场景——原来从一开始,自己就像个被摆在棋盘边缘的棋子,看似重要,实则永远走不进棋局的核心。 这场权力的博弈里,能力和忠诚似乎永远抵不过派系的亲疏。孙立人的遭遇,撕开了国民党内部任人唯亲的伤疤,也让人看清:当一个政权把“自己人”的利益凌驾于国家和民族之上,失败早已注定 。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5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