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4月,一个入伍10年的贵州毕节籍的炮兵副连长,原本已经在家乡联系好工作

无畏战士闯龙潭 2025-04-17 20:01:49

1978年4月,一个入伍10年的贵州毕节籍的炮兵副连长,原本已经在家乡联系好工作,确定转业了。然而那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了,作为技术标兵,他义无反顾地留在部队,开拔到了前线。 王发坤,1950年生在贵州毕节的一个小山村,家里穷得叮当响,父母靠种几亩薄田养活一家人。小时候,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挑着水桶去山下的溪流打水,扁担压得肩膀生疼。砍柴时,他攥着柴刀,手上满是裂口,放牛时,他光脚踩在泥泞的田埂上,裤腿沾满泥巴。这种苦日子让他从小就学会了咬牙坚持,也让他比同龄人多了一份倔强。 1968年,18岁的他穿上军装,背着个破布包离开村子,参军入伍。那年头,村里人觉得当兵是条出路,他也憋着一股劲,想干出点名堂。到了部队,他被分到炮兵连,训练条件苦得要命,夏天晒得人头晕,冬天冻得手脚发麻。他从扛炮弹开始干起,肩膀磨出血泡也不吭声。晚上,别人睡了,他还点着煤油灯啃技术书,硬是把复杂的炮兵操作摸得门儿清。几年下来,他能听着风声判断距离,瞄准目标从不出岔子,成了连里的技术标兵。 入伍十年,他从普通一兵熬到副连长,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演习时,他站在炮台边,手指着地图分配任务,炮弹打出去次次命中。战友们说他靠谱,连长也常拍着他肩膀夸他有出息。到1978年,他已经是个有经验的老兵,部队里谁都信得过他。可就在这年春天,他收到家里的信,村里给他找了个合作社管理员的活儿,工资稳定,离家近,转业的事儿都定下了。他攥着信站在营房外,心里盘算着回乡后的日子。 1978年4月,中越边境的局势突然紧张起来,部队接到命令,转入战备状态。营地里乱哄哄的,卡车来回跑,装备堆得满地都是。王发坤本来已经收拾好行李,准备回贵州,可前线的召唤让他犹豫了。他知道,自己是技术骨干,炮兵连少了他,战斗力得打折扣。那几天,他没跟谁商量,把转业文件往抽屉一塞,找到连长说:“我留下。”没多余的豪言壮语,就这么简单一句,他又穿上作战服,跟部队一起开拔了。 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开打,王发坤的炮兵连被派到周登251高地支援步兵作战。战场上炮声震得耳朵嗡嗡响,他站在指挥位置,盯着远处敌方阵地,手上不停比划着调整炮口角度。炮弹一发发飞出去,炸得敌方阵地尘土飞扬,他的指挥让步兵推进了不少。可战斗打到一半,出了岔子,一个新兵慌了神,跑出掩体,正好撞上敌方的火力。王发坤二话不说,冲过去一把推开新兵,自己却没躲过飞来的弹片,倒在了地上。那一刻,血染红了他的军装,他29岁的生命就这么停住了。 战友们后来回忆,那场仗多亏了王发坤的指挥,高地才拿下来。可他倒下后,大家心里都空落落的。他的遗物很简单,一本写满笔记的小册子,几件叠好的军装,还有一封没寄出去的家信。他的牺牲被部队记下,后来追认他为烈士,名字刻在了烈士陵园的碑上。他的故事在连队里传开了,成了年轻士兵嘴里敬佩的传奇。 王发坤走后,他的妻子李金花接到了噩耗。那是1981年,她站在邮局门口,手里抱着部队寄来的包裹,里面是他用过的水壶和几件旧衣服,还有一张欠条。她攥着那张纸,眼泪止不住地掉,可她没时间崩溃,家里还有两个孩子和老母亲等着她养活。从那天起,她一个人扛起了所有。 李金花的日子过得苦。她早上扛着锄头去地里种庄稼,晚上喂猪、缝衣服,手上满是老茧。部队后来送来一笔抚恤金,她没舍得花,先拿去还了丈夫生前的债。她走遍村子,把钱挨家挨户送过去,乡亲们劝她留点给自己,她只说:“这是他留下的心愿,我得替他了了。”就这样,她硬是用十几年,把债务还得一干二净,自己却瘦得像根柴。 2007年,她听说丈夫的墓在云南屏边,攒了2000块钱,带着两个儿子去看他。到了陵园,她站在墓碑前,手抖着擦去上面的灰,嘴里念叨着这些年的苦。她把一束野花放下,眼里满是不舍。回来后,她还是守着丈夫的遗物过日子。2011年,政府给她盖了新房,2016年又搬进楼房,她在家里留了个小角落,放着他的照片和水壶。每次有人问起,她就指着照片说:“他是个好人,我得替他活好。”

0 阅读:1058

评论列表

…清

…清

29
2025-04-18 08:14

大功臣愿他们孩子越来越好

无畏战士闯龙潭

无畏战士闯龙潭

爱我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