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6日,在北京万安公墓举行了李力群,高岗遗骨合葬仪式。 2020

逸兴飞扬天 2025-04-17 17:12:05

2020年12月16日,在北京万安公墓举行了李力群,高岗遗骨合葬仪式。 2020年12月16日,北京万安公墓迎来了一场特殊的合葬仪式。在这个寒冬的日子里,众多革命后代和东北育才学校的校友们聚集在此,见证李力群与高岗的骨灰在分离66年后终于重新团聚。当棺木缓缓下葬,不少白发苍苍的老人们眼中闪烁着泪光,他们中许多人曾是李力群一手培养的学生,如今却来送别他们永远的"李校长"。 就在同年4月6日,李力群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整整100岁。这位1920年12月出生于江苏省睢宁县的女子,走完了从民国到新中国再到新时代的百年人生征程。消息传来,无数革命后代和教育界人士为之动容,一位世纪老人的离去,也意味着一段革命岁月的见证者又少了一位。 若要追溯李力群与高岗的情缘,还得回到八十多年前的延安。那时的李力群,是一名从徐州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女子,在革命浪潮的感召下,她和同学们义无反顾地赶赴延安,开启了崭新的革命生活。进入党校学习后,因个子较小的她总是坐在第一排,很快就引起了在党校讲课的高岗的注意。 "婚后,他对我还算不错。"晚年的李力群这样简单地回忆起与高岗的婚姻。在那个追求理想和爱情的年代,两人在革命的道路上携手并进。待到1949年,李力群在东北地区接受张闻天的委托,创办了"东北第一育才学校",而高岗则在国家层面担任重要职务。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54年,高岗去世时年仅49岁。当时,他已经是政治局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还担任着国家计划经济委员会主席。高岗的离世给李力群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但她选择了坚强面对,并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此后,李力群经历了人生的起伏,直到1972年,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才得以回到北京。当时她本想找一个图书管理员的工作,能在空闲时间读读书,但毛主席听闻后,还是让她去了国务院科教组学生司工作。就这样,她继续在教育领域发光发热,直到退休。 2010年冬天,东北育才学校的北京校友会在"鑫海锦江大酒店"为李力群举办了盛大的90岁生日会。当时已满九旬的李力群精神矍铄,面对众多前来祝贺的学生,她语重心长地说:"东北育才越来越好,将来会更好!"这句简短的祝福,道出了这位教育家对自己一手创办的学校的深厚感情。 李力群与东北育才的缘分始于1949年。当时,由于东北野战军准备南下,留在沈阳的二十多个红军子弟需要安置。面对这一情况,时任东北局常委兼组织部部长张闻天找到了李力群,希望她能够接手管理这些孩子。李力群坦言自己没有办学经验,但张闻天鼓励她:"有什么不懂和不会的,就在工作当中学习,这是培养革命后代,是个重要工作,要给国家培养出科学人才,要建设新中国。"就这样,李力群接下了这项重任,也由此开启了她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生涯。 学校的名字是由"延安五老"之一的徐特立取的,他参照了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给学校命名为"东北第一育才学校"。徐特立还特意强调:"教育首先要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学校就是要为孩子们服务,要热爱孩子,让他们的心理和身体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教育他们的科学知识,为新中国培养建设人才。"这句话成为了东北育才教师们的座右铭,也被李力群铭记于心。 1949年5月1日,学校正式开始运作,最初只有4个年级和一个幼儿园,共190名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典型的"红二代",主要是东北局机关和东北军区处级以上干部子女以及烈士子弟。李力群的两个孩子高轩和高延延也在这所学校就读。直到1952年后,学校才开始招收辽宁省和沈阳市的干部子弟。 为了学生们的安全和便于管理,李力群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条例。她的事无巨细和认真负责,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长期发展中,学校逐渐形成了以"追求卓越"为核心的价值取向,这也成为激励全校师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 命运多舛的是,后来因为种种变故,李力群离开了校长岗位。直到1972年,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过问下,她才回到北京,在国务院科教组学生司工作。即使退休后,她仍然保持着与学生司的紧密联系,坚持参加党小组活动。她曾明确表示:"要是开党支部大会,就要通知我,如果你们忘记了通知我,我就要提意见了。"

0 阅读:79
逸兴飞扬天

逸兴飞扬天

逸兴飞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