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小时候上学时,曾经写过一篇作文,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这篇作文,题目是《赵苞弃母全城论》,讲的是东汉时期的辽西郡太守赵苞的故事,有一次,他的母亲和妻子被鲜卑人抓去了,用他的母亲做人质,逼着赵苞出来投降。
赵苞对母亲说,我虽然是你的儿子,但我也是朝廷的大臣,不能为了母子之恩,损坏国家大义。
于是,赵苞就不顾母亲的安危,率军与鲜卑人拼杀,最终取得了胜利,而他的母亲也被鲜卑人杀害了。
对这个故事,在历史上向来是有争议的,有的人夸赵苞做得对,是在舍小家保大家;有的人骂赵苞是伪君子,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管,禽兽不如。
那么,周恩来是什么态度呢?
他就站在了赵苞的立场上,说这个做法是对的,舍弃了自己一个人的母亲,保全了全城人的母亲,是大义之举。
结果,这个观点遭到了大多数同学们的反对,都在骂他无父无母,没有感情。
其实,同学们这就是错怪他了,周恩来是一个最重感情的人,同时更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当自己和家人的利益与国家民族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他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牺牲自己、保全大家的。
比如新中国成立时,以邓颖超的革命资历和地位,足以担任部长级别的重要职务,但周总理为了避嫌,却不允许她担任这些职务,所以,在周总理生前,邓颖超只担任过全国妇联副主席,直到周总理去世后,才重新受到重用,担任全国政协主席,成为第一位女性正国级干部。
还有“文革”时期,周总理虽然不同意这次运动的很多做法,但为了国家的大局,还是说了很多不想说的话,做了很多不想做的事,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态度,保住了无数人。
这就是周总理的伟大,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业,是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