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上海男大学生李奇乐患病去世,但因欠下高额治疗费用被医院拒绝开具死亡证

岁月如歌往事 2025-04-17 15:49:12

2003年,上海男大学生李奇乐患病去世,但因欠下高额治疗费用被医院拒绝开具死亡证明,在殡仪馆中冰冻多年始终无法入土为安。 时间回到 2003 年 4 月 3 日,那是一个让胡月琴一家坠入深渊的日子。正在读大二的儿子李奇乐,突然腹部疼痛难忍,胡月琴赶忙陪着他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经诊断,李奇乐患的是急性重症胰腺炎,这病凶险万分,随时可能危及生命。 胡月琴一家只是普通的工薪家庭,丈夫因心血管病多年没有收入,全家每月仅靠两千来块钱维持生计,积蓄也不过一两万。可为了救儿子,他们不惜一切代价。 胡月琴四处找亲戚朋友借钱,借了大概 20 万,再加上儿子所在的同济大学师生们热心募捐的一部分,前前后后凑了 40 多万。但面对高昂的治疗费用,这仍是杯水车薪,最终还是欠了医院 12.4 万元。 在与病魔顽强抗争了 53 天后,李奇乐还是遗憾地离开了人世,年仅 20 岁。可谁能想到,这仅仅是胡月琴噩梦的开始。 因为欠着医疗费,医院拒绝开具死亡证明。没有死亡证明,就无法办理销户,更拿不到火化证明,儿子的遗体只能被送到殡仪馆,一放就是 17 年。 胡月琴说,儿子病逝后,她曾多次给时任新华医院院长写信,言辞恳切地请求暂缓缴费,甚至承诺日后一定把欠费还上,可都石沉大海,没有回音。 后来,对医院的愤怒和不解,让胡月琴开始怀疑儿子的治疗过程有问题。她和丈夫回忆当时会诊专家的意见,又自己检索资料,认为院方在治疗时存在 “重大过错”,比如手术开刀的选择、主治医生多次拒绝病人转院、未及时通过 CT 观察病情、院方扣留部分病历资料等。 他们就这些问题向当地公安报了案,然而公安给出了不予立案的决定,并建议他们去医院复印病例资料。可在院方提供的病例资料里,并没有死亡医学证明书。 2003 年 9 月,医院将胡月琴夫妇告上法庭,要求支付所欠医疗费。一审、二审医院都胜诉了。 就在法院准备执行判决时,杨浦区人大常委会发函,称避免矛盾激化,暂缓执行。此后的日子里,胡月琴和丈夫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维权之路,他们奔走于多个机关部门,不断起诉、上访。 但这过程太过艰难,2016 年,胡月琴的老伴突发心梗去世,这对她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她开始害怕,自己也患有三高,万一哪天身体出了大问题,儿子的后事可怎么办?她不得不改变思路,不再执着于认定 “医院医疗杀人”,只一心想讨要儿子的 “死亡证明”。 后来,经过多次到上海市信访办反映情况,2019 年 1 月,上海市卫健委发函,胡月琴终于取得了儿子的 “死亡证明”(复印件)。 可此时,17 年的尸体冷冻保管费已经接近 20 万元,这笔天文数字般的费用,让她根本无力将儿子接出来安葬。 好在,事情在 2020 年迎来了转机。10 月 31 日,红星新闻对这件事进行了报道,引发广泛关注。 报道发布后,不少好心人纷纷向胡月琴伸出援手,捐助了 20 万元,让她能到殡仪馆取出儿子遗体进行安葬。上海市宝山区殡仪馆也考虑到她的艰难处境,减免了 10 万元的尸体防腐保管费。 11 月 14 日,在众多好心人的帮助下,李奇乐的告别仪式终于在上海市宝山区殡仪馆举行,仪式结束后,他的遗体被火化,随后进行了安葬,这场长达 17 年的痛苦等待,终于画上了句号。 但胡月琴与医院的纠纷还没有结束,她表示会继续找律师向医院追责,追讨她支付的尸体防腐保管费及精神赔偿费。 这件事也让我们看到,在面对困境时,一位母亲的坚韧与执着,更感受到来自社会各界那温暖人心的力量。

0 阅读:56

猜你喜欢

岁月如歌往事

岁月如歌往事

感谢关注,期待与您分享更多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