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军中将邱清泉战死后,他的妻子叶蕤君来不及哀痛就慌不迭地带着孩子们南

江樵品史 2025-04-17 15:19:07

1949年,国军中将邱清泉战死后,他的妻子叶蕤君来不及哀痛就慌不迭地带着孩子们南逃台湾,没想到在逃到福建时,次子邱国渭却做出了留在大陆的决定,要知道邱清泉在解放战争期间犯有累累罪行,难道他不担心受到父亲牵连吗?他的结局又如何呢?

在国军高级将领中,邱清泉由于打起仗来不要命,因此被称为“邱疯子”,其实他才华横溢,是国军将领中少有的秀才,他精通三国语言,诗词歌赋无所不能,书法与文章也都堪称一绝,同时他还喜欢钻研各国军事学术,不光著书立说,还是中国机械化理论作战的奠基人与实践者。

作为黄埔二期生,邱清泉随蒋介石参加过东征、北伐和剿共,在这一时期,他就在战场上展现出了勇武有谋的军事能力,后又在军事考试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到德国工兵学校和柏林陆军大学深造的机会,学有所成后帮蒋介石建立现代国防军队,而他也因此受到蒋介石器重,被任命为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少将参谋长。

抗战爆发后,邱清泉在南京保卫战中率教导总队浴血奋战,在武器落后,兵力悬殊的情况下,仍率领部队顽强抵抗到日军进城才不得不撤退,由于退路被封锁,困于城中的邱清泉做了日军俘虏,也就在那一时期,他见证了日军惨无人道的大屠杀,自此他对日军恨之入骨,再与之作战时便将生死置之度外。

比如在昆仑关战役中,邱清泉采用“迂回包抄”的战术切断日军后路,以前后夹击的形式和日军打了一场大仗,最终歼灭日军5千余人,击毙旅团长中村正雄,这一仗不光扭转了抗战局面,也大大鼓舞了国民抗日热情,而邱清泉因此获得“青天白日”勋章,并晋升为第五军副军长。

邱清泉在抗日期间还参加过兰封战役、桂南战役及滇西缅北反攻等重大战役,不仅立下赫赫战功,还成为让日军胆寒的抗日名将。

不过邱清泉的军事短板在解放战争期间却暴露无遗。

他虽然骁勇善战,可是他性跋扈骄横,特别是在解放战争初期,他在华北战场上靠着先进的武器装备在和我军交手时打了一些胜仗,因此他狂妄自大,不可一世,不光轻视我军的战斗力,还不愿意与友军互助,结果给了我军扭转战局的机会,最终在1948年的淮海战役中,遭遇我军合围,逃路路上被我军击毙。

邱清泉在解放战争时期,曾多次对解放区实施镇压,杀害过数万无辜百姓,并强掳数百名妇女充作军妓,除此外他还枪杀了不少被俘的解放军,所以他在当时民愤极大。

邱清泉去世时,邱国渭19岁,正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一路南逃时,邱国渭及家人胆战心惊,唯恐落到解放军手中,因此在逃亡的路上吃了许多苦头,结果在逃至福建时,还是遇到了解放军部队。

让邱国渭没想到的是,解放军在得知他们的身份后,对他们非常照顾,并让他们自行决定去留,当时叶蕤君决定去台湾,解放军便为他们办理了《特别通行证》,以确保他们顺利登上前往台湾的轮船。

也就在这个过程中,邱国渭通过与解放军的交流,对共产党给予的宽大政策有了信心,于是他才做出了留下来继续完成学业的决定。

1952年,邱国渭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图书馆工作,这份工作很合他的胃口,他除了整理图书,编写目录,就大量阅读书籍并参加学术讨论及文化交流等,这使他受益匪浅。

另外,邱国渭还和一位袁姓同事结婚成家。

据说,他的妻子容貌美丽,是当时名声在外的一枝花,并且还是袁世凯的后人,所以追求者众多,但妻子偏偏就看中了他的才华和低调。

婚后,妻子先后生下三个女儿,一家人有说有笑,让邱国渭感受到了家庭幸福,然而随着政治运动拉开序幕,邱国渭因为历史问题被首当其冲地拉出来批斗。

让邱国渭更加痛苦的是,他的妻子在被调走当老师后,在一次带学生下乡时,因感冒加重被赤脚医生扎了一针,结果引发强烈反应,来不及抢救就咽气了。

从那以后,邱国渭没有再婚,独自抚养三个女儿,同时他为了避免受到冲击,一直谨小慎微,生活非常艰难。

1971年,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并留用了台方雇员,这其中就有邱国渭的2个妹妹,经过多方打听,她们与邱国渭才建立了联系,这时邱国渭才得知家人在到台北后,由于蒋介石并没有兑现抚恤金,因此一家人生活艰难,后来好不容易熬到儿女长大,叶蕤君便和儿女移居到了美国。

此时邱国渭由于具备统战价值,不光被安排当上了市政协委员,还被提拔为国书馆副科级主任,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邱国渭的生活才获得了改善。

1978年,邱国渭在得到上级批准后赴美探亲,此后他又接连三次赴美探亲,并分别将三个女儿带到美国与家人团聚,也是最后一次探亲,他也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留在了美国。

有人不理解,邱国渭的政策都落实到位了,他为什么在条件变好后却跑去了美国?

其实,邱国渭是个搞学术研究的人,他对政治毫无热情,已是耳顺之年的他最盼望的还是享受与家人团聚的幸福。

正如1949年,邱国渭面对“去留自由”时做“留”的决定一样,此时的他只不过是做了“去”的决定。

0 阅读:2
江樵品史

江樵品史

往古者,所以知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