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北京大学的一位退休老师找到93岁的齐白石,请求他以80元的报酬为自己

碎梦随风飘散远 2025-04-17 12:32:41

1956年,北京大学的一位退休老师找到93岁的齐白石,请求他以80元的报酬为自己的父亲画一副寿桃。付款时,这位老师索要了一张收据。50年后,这张收据竟然被拍卖出180万元。 1956年,正值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中国正经历着社会与经济的转型,战后恢复逐步进入正轨,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在这一背景下,文化、艺术等领域的繁荣也在悄然兴起。 而在这个时代的文化浪潮中,齐白石,这位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大师,已经是年逾九旬的高龄老人,依然在人们心中占据着极高的位置。齐白石,原名齐璜,字濒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篆刻家。 其绘画尤以花鸟鱼虾最为人称道,作品精细入微,神韵十足。他的艺术生涯跨越了多个时期,创造了大量的艺术精品,被誉为“虾王”,他的画作不仅流传至今,更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而另一位人物王老师,则是北京大学的退休教授。王老师的父亲老王,是一位有着坚韧精神的老人,年轻时他勤奋读书,成家后也辛勤耕耘,几乎将一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家庭和事业。 随着岁月流转,老王的身体逐渐衰弱,生活已经无法自理,时至1956年,他即将迎来80岁的生日。 王老师对父亲的孝心深厚,小时候,父亲曾带他到北海公园,站在湖心亭前指着画舫上的老人,语重心长地告诉儿子:“我这一生辛苦拼搏,都是为了你能成为像齐白石先生那样的人,拿起笔,描绘人生。” 这段话深深烙印在王老师心中。多年后,王老师步入社会,依旧无法忘怀父亲的言传身教。 为表达对父亲的敬爱和感恩,王老师决定送给老王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一幅齐白石的画作。齐白石的画作当时已经相当珍贵,能够得到他亲手绘制的作品,是对父亲最好的馈赠。 于是,王老师开始四处奔波,希望能够得到齐白石的同意,委托他画一幅寿桃图。 齐白石此时已经是高龄93岁,并且因年事已高,早已宣布封笔,不再接受任何画作委托。对他而言,艺术创作已经不再是生活的主要部分,他享受的是与家人的安静时光,以及在晚年的岁月里下棋、读书,回忆一生的成就与艰辛。 王老师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并没有放弃,他多次来到齐白石的住所,请求老人帮忙为父亲的寿辰画一幅画。 齐白石的家住在一座晚清总管大臣府邸,这个地方宽敞幽静,虽然外界喧嚣,但对他来说却是一个理想的居所。那一天,王老师来到齐白石家时,正巧碰上齐老与儿子在下棋。 王老师的心情焦急,但他深知自己所求之事的重要性,于是恳求齐白石为其父亲画一幅寿桃。 齐白石的儿子看着王老师为父亲的孝心而奔波,心生同情,便向父亲劝说。最终,齐白石被王老师的诚意打动,答应了为老王画一幅寿桃。但他提出了一个条件:首先,王老师必须支付80元的润笔费。 80元对于当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而齐白石坚持先收钱才能动笔,这一规矩是他一直以来的惯例。 王老师无奈,只能掏出所有积蓄,将80元交给齐白石。支付完润笔费后,王老师恳求齐白石给他一张收据,怕妻子看到这笔钱后误会他乱花了。齐白石对这一请求表示理解,毫不犹豫地在收据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并盖上了私人印章“漱玉”。 王老师拿着这张收据回家,尽管心里充满了对父亲的期望和对齐白石的感激,但他并未将收据当作重要的物品,只是随手丢在柜子一角。 过了一段时间,齐白石的寿桃图终于完成,并作为王老师的父亲的生日礼物被送出。老王看着这幅寿桃,心中满是欣慰与感动,这幅画也随着岁月流转,成为了家族的传家宝。 时光荏苒,几十年如白驹过隙,王老师的父亲已经去世,而王老师也进入了晚年。1956年那一年的事情渐渐被遗忘,直到有一天,王老师的儿子整理父亲的遗物时,在一个不起眼的柜子里找到了那张已经发黄的收据。 儿子并未意识到这张收据的重要性,但出于对父亲遗物的尊重,他将这张收据带到了文物部门进行鉴定。 经过鉴定,专家们震惊地发现,这张收据上赫然写着齐白石的亲笔签名,并且盖有他的私人印章“漱玉”。这张小小的收据,原本只是王老师为了避免误会而求得的一纸凭证,却因为齐白石的签名和印章,成为了一件极具价值的艺术品。 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和评估,专家们确认这张收据的艺术价值远远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甚至可以说,它代表了齐白石的一部分艺术灵魂。 最终,这张收据被拿去拍卖,经过激烈的竞价,它以18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成交。这一消息传开后,引起了艺术圈和收藏界的广泛关注,齐白石的作品以及相关遗物的价值再一次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而王老师的儿子,凭借这张意外的收据,获得了一笔巨款,这笔财富不仅为他带来了意外的惊喜,也让他深深感受到父亲的付出与善良终会得到回报。 齐白石的艺术成就让他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尽管年事已高,但他留下的作品依旧熠熠生辉,深深影响着后代。

0 阅读:65
碎梦随风飘散远

碎梦随风飘散远

碎梦随风飘散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