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这次针对中国,走的是当年对付日本的老路!看现在的局势,他们的计划已经完成了一大半。只要供应链彻底成型,美国根本不用动武,就能达成目标。至于目标是什么?显然是想把中国从全球供应链的核心位置上挤下去。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对日本发起贸易战,通过《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再加上技术封锁和产业转移,最终让日本经济陷入失去的二十年。 现在美国对中国的手段几乎如出一辙——加征关税、技术限制、推动供应链去中国化,甚至连对等关税这种新词都照搬过来,但问题是,中国不是日本,全球供应链也不是30年前的模样。 先说美国的友岸外包计划,他们想把供应链转移到印度、越南这些所谓的盟友国家,可现实情况是,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链配套根本跟不上。 就拿半导体来说,美国在东南亚砸了几百亿美元建厂,但芯片制造需要的水、电、物流、人才,哪一样是东南亚能立刻补上的? 越南倒是建了不少组装厂,可核心零部件还得从中国进口,说白了就是中国原料+东南亚组装+出口美国的模式,这和直接从中国进口有啥区别? 美国企业自己都算过账,把供应链迁回本土成本要翻倍,迁到东南亚也得增加30%以上的成本,最后只能是自己人买单。 再看技术封锁这招,美国对华为、中芯国际的打压不可谓不狠,可结果呢?华为的5G技术依然领先全球,中芯国际的14纳米芯片良率都达到95%了,更讽刺的是,美国自己的企业反而被卡住了脖子。 就拿半导体设备来说,应用材料、泛林集团40%的销售额来自中国市场,要是真的完全脱钩,这些美国企业先得破产一半,所以美国才会突然豁免部分电子产品的关税,这哪是妥协,分明是自己先扛不住了。 还有能源和农业领域,美国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中国对美液化天然气加征44%关税后,美国对华出口量暴跌90%,转头中国就和俄罗斯签了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协议,每年500亿立方米天然气直接绕过美国。 农业方面,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量增长120%,美国豆农库存积压3000万吨,破产数量激增76%。这些数据说明,美国想通过供应链转移来遏制中国,结果反而是自己的产业遭受重创。 中国的应对策略就高明多了,双循环战略可不是一句空话,国内大循环把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万亿元,中等收入群体4亿人,这就是底气,再加上一带一路和RCEP,中国在墨西哥、越南布局电子组装基地,形成中国核心+周边协同的供应链网络,2025年对一带一路国家电子产品出口增长35%,有效分散了风险。 更关键的是,中国在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让美国的封锁彻底失效,中芯国际的14纳米芯片、华为的7纳米5G芯片,还有28纳米光刻机通过ASML技术对标测试,这些都说明中国正在从替代走向引领。 半导体设备领域,新凯来推出31款全流程设备,直接冲击ASML的市场地位。美国想卡脖子,结果反而倒逼中国技术自主化,这招围魏救赵玩得漂亮。 当然,美国也不是完全没进展,他们在东南亚的投资确实增长了,比如英伟达在泰国建数据中心,埃克森美孚在越南搞天然气项目,但这些项目大多集中在低端制造业和能源领域,对中国的高端产业链构不成威胁。 而且这些国家的政治风险、劳动力素质、产业配套都是硬伤,美国企业投进去的钱能不能收回来还两说。 综合来看,美国的供应链转移计划最多完成了30%,而且都是些边边角角的调整,核心领域根本动不了,中国的产业链优势就像一棵根深蒂固的大树,美国想砍断树干,结果发现树根已经遍布全球。 再加上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和政策的灵活性,就算美国真的把供应链转移完成,最后受伤的还是他们自己。所以说,美国这招老套路,在今天的中国面前,注定要碰得头破血流。
一文看懂中美关税战的背后: 简单地说,既然你不准我的商品卖到美国,那么我为什
【8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