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又加了100%关税?”4月16日,白宫网站发布一条公告,其中有一句话说,“由于中国的报复行动,中国输往美国的商品现面临最高达245%的关税!” 2025年4月16日,白宫官网高调发布一则贸易通告:“由于中国的报复行为,中国输美商品面临最高245%的惩罚性关税。” 这一看似史无前例的数字迅速吸引全球关注,在舆论场掀起波澜。 245%,听上去像是一记重拳,可实际的冲击力却远不如表面那般猛烈。 事实上,这场看似关乎“经济战”的操作,更像是特朗普政府自导自演的一场“政治秀”。 仔细拆解这条消息,我们会发现其隐藏的信息远比字面更复杂。 实际上,美国早在几个星期前便将部分中国商品的关税提升至145%,如今进一步抬高至245%,并不代表新增了大范围制裁,而更像是“加码”一个已有政策的舞台化演绎。 更有意思的是,有部分商品虽然被列入高税清单,却在执行层面被豁免、推迟或暂缓,显示出美国政府对这一举措的“选择性落地”。 这不是第一次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场景,自特朗普首次执掌白宫以来,关税已不仅仅是经济杠杆,而是他个人执政风格的一部分。 用激烈的手段制造对外对抗氛围,以获取国内的政治筹码,在2024年大选启动之后,这种策略更显得急迫与高频。 我们要理解这次245%关税背后的逻辑,就必须放在更大的背景里来看。 美国自身的经济困境并未因前几轮对华关税而得以缓解,制造业回流计划效果不如预期,物价持续走高,劳动力市场结构性问题凸显。 特朗普此举更多是以“打击中国”的名义,掩盖自身政策失败与经济增长乏力的现实。 随着中国在科技、自主制造和全球贸易格局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美国对中国的焦虑感也愈发强烈。 而在这种焦虑之下,特朗普选择再次挥舞关税大棒,不仅是要对中国施压,更是要在全球面前塑造“美国仍然拥有决定全球秩序话语权”的假象。 可惜,这种伎俩早已被国际社会所识破。 而令人玩味的是,中国对此并未进行“情绪化”回应。 相较于过去的针锋相对,如今的中国显然更加理性与成熟。 一方面,中国不断扩大内需,调整出口结构,以减轻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另一方面,中国也加紧与亚太、拉美、欧洲等多边经济体的合作,通过共建产业链来消解外部压力,这种应对策略显示出中国在面对贸易冲击时的韧性与灵活。 美国方面的局势却远非如特朗普嘴上所说的那样“得民心”,就在通告发布的数小时后,加利福尼亚州方面传出消息,称拟对联邦政府提出诉讼。 理由是该政策损害了本州企业的正当商业利益。 加州作为美国对华出口的重要窗口,其对关税政策一向持保留态度。 而此次跃跃欲试的法律行动,无疑反映出特朗普政策在国内已开始激起反弹,不再是“一言堂”。 此外,经济层面的连锁反应也不容忽视,由于部分中间产品的进口成本骤增,美国本土多个行业受到牵连。 从消费电子、家电到机械制造,企业运营成本上升,最终压力将转嫁给普通消费者。 在当前通胀问题尚未完全缓解的背景下,这样的政策无异于“饮鸩止渴”。 我们不妨把“245%”这个数字看作是一种政治信号,而非经济实质。 它标志着特朗普政府再次试图通过制造对抗,来强化其政治立场。 但从国际政治的长期走势来看,靠关税壁垒重塑经济规则,既不现实,也不持续。 今天的世界经济早已不是冷战时期“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而是深度嵌套、利益交织的共生网络。 美国想要靠一纸关税通知“制裁”中国,无异于痴人说梦。 这也意味着,中国不必因对方的表面强硬而焦虑。 稳扎稳打、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强自主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才是应对此类贸易攻势的根本之道。 而从近几年的表现来看,中国正是沿着这条路径走得愈发坚定、愈发自信。 信息来源:“首个”!加州宣布将起诉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已造成“直接且无法弥补的损害” 2025-04-16 环球时报
“美国又加了100%关税?”4月16日,白宫网站发布一条公告,其中有一句话说,“
牧童的娱论
2025-04-17 11:52:54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