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当晚,张学良到底在做什么? 1931年9月18日之后,国土沦丧

青史如烟本人 2025-04-17 10:24:02

“九一八事变”当晚,张学良到底在做什么? 1931年9月18日之后,国土沦丧,血染沈阳,东北守将张学良瞬间成为众矢之的。 诗人马君武大骂张学良。 “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正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人沈阳。” 当时国内都在传闻,张学良那天晚上正在和影星胡蝶跳舞,风流一夜,竟然为此断送了沈阳。 一个月后,天津的《庸报》也发表了文章,说当时张学良确实是和红粉佳人胡蝶在北平六国饭店共舞。 一瞬间,国人哗然,马君武诗老少皆知,各地报纸转载,似乎已经坐实了张学良当晚和胡蝶共度良宵的传闻。#九一八事变91周年#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华真实影像# 而事实并非如此。 这件事除了让张学良承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胡蝶也难逃责难。 1960年,胡蝶在台湾受采访的时候说:“我已经蒙受了30多年的冤枉,我从来没有见过张学良。” 当年马君武那首诗其实对胡蝶的事业时候有所帮助的,虽然承受了骂名,但不得不承认蝴蝶一夜之间红了起来,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胡蝶在报纸上发表过声明,但没有正式出面解释过。 到了晚年,她才终于出来澄清事实,不想历史错误下去。9月18日前后,胡蝶的确在北平拍摄三部影片,工作极为紧张,张石川为了防止演员散漫,签下了严格的生活纪律,所有的应酬都是演员们集体行动的。 胡蝶不可能单独去陪张学良跳舞。 1990年张学良在台北接受日本NHK采访的时候,说道:“我当时在北京,在医院养病。9月18日当天晚上,张学良邀请英国大使去看梅兰芳唱戏。” 那是一场为募集辽北大水灾救灾基金而举行的慈善宴会,北京的军政要人几乎都来参加,梅兰芳等知名表演艺术家也来义演,座无虚席。 大概在十点半左右,沈阳打来了急电,张学良立刻向英国大使告别回去,这才知道日本铁道守备队正在朝大营营团射击。 张学良一边告诫下属不要乱动,一边在和日军方面交涉。 他命令下属立刻联系日本顾问妹尾、柴山向日方高级将领交涉,要求制止。天刚刚亮,张学良就派人去北平日本使馆交涉,而使馆方回答他们根本不知道。 凌晨一点的时候,张学良召集东北军在北平的所有高级将领,在北京协和医院召开了紧急会议。 张学良如此分析局势:日本图谋东北已久,这次挑衅一定早有准备,想要兴起更大的战争。日军全国的兵力都会源源而来,不是东北一隅之力能够应付。张学良设想的最佳方式是全国抗战,只要全国抗战,哪怕东北军在最前线都是义不容辞的。 为此张学良选择先等候国民党中央的指示,避免冲突,以免事态扩大,波及到全国。 张学良离开慈善宴会之时表情尚且轻松,和英国大使说好稍等会回来。而那天一直到宴会结束,人们都没见到张学良的面,大家都觉得很诧异。 一直到第二天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都在报道日寇在一夜之间攻占沈阳等地,震惊世界。 此时的蒋介石正乘军舰由南京抵达九江,准备对红军进行第三次“围剿”,沈阳出事后他匆忙回到南京,19日给张学良电话:“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 由此可见,当年张学良最为期待的解决方式是得到国民党中央“全国一致抗日”的指示,但蒋介石对日本的野蛮侵略一再屈辱忍让,他的解决办法是幻想着想国际联盟主持公道。 在蒋介石心中,中共领导的工农红军才是最大的敌人:“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所以“不抵抗”的始作俑者不是张学良,而是蒋介石,张学良只是一个执行者。 至于为什么马君武会写出那样的诗,将张学良诋毁成一个在国难之时还纵情声色的无能之辈。根据张学良的秘书书惠德安回忆,马君武对蒋介石和张学良的不抵抗主义强烈不满是原因之一,他和张学良之间还有私人恩怨。 之前张学良曾经被天津南开大学捐助办学金,马君武知晓后几次求见张学良,希望张学良也能出钱资助“民大”。 但当时张学良身不不好,东北情况也很紧张,开销很大,军饷都不一定能发出,所以张学良婉言拒绝。 马君武不能理解,和张学良有了过节,也就有了开头那首轰动全国的诗。

0 阅读:2
青史如烟本人

青史如烟本人

青史如烟随风散,故纸堆里白首寻。我们的每天都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