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幽居在香港,有人问粤系大佬张发奎:“你是怎样成长为一名优秀军人的?” 张发奎

朋晟聊历史 2025-04-17 01:41:49

晚年幽居在香港,有人问粤系大佬张发奎:“你是怎样成长为一名优秀军人的?” 张发奎回答:“我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人,可是我有责任感。” 这句回答,是典型的张发奎性格,不信权威,没有标榜,敢说实话。 张发奎活了85岁,一生波澜起伏,却有惊无险,作为民国历史的亲历者,他在晚年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像张学良那样,在香港出版了一部口述史,留下了许多极具个性的言论以及名人点评—— “蒋先生派人担任不同的职务,犹如在麻将台上换位子,就这几个人轮换着这些职位。” “我强烈反对任命军人任省主席的倾向。试问哪一个省是由军人治理好的?我感觉军人十之八九是独裁者,倘若我当了省主席,也许我也会变成独裁者。” “许多民众痛恨保甲制度,以前村长是压迫全体村民的唯一恶人,保甲制度却把保甲长添加到压迫下层民众的行列中去了。每当设立一个新的机构,中国人的贪腐陋习便乘势蔓延,新的机构打开了攫取更多贪污机会的大门,像民谚所说:一个香炉一个鬼。” “八年抗战,讲句真话,我们从未取得一次胜利,只是延宕了敌人的前进。我们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以空间换取时间。” “宋子文真是把中华民国当作他的私有财产。” “我觉得李宗仁的才干很普通,但他是个伟人。他为人诚实友善,作风民主。有一次,我们打网球,他叫卫士取来一双胶鞋,我见他对下人都是低声悄语,可见他待人公平。很少见到有大人物像李宗仁那样,完全摆脱官僚习气与军阀心态,哪怕一个小兵,都对他口碑良好。他不像冯玉祥,既傲慢又做作。” “白崇禧有军事天才,军事常识与军事才能俱优,还具备高度的政治觉悟,足智多谋,难怪人们称他‘小诸葛’。他不像李宗仁那样具有恢宏的气度,非常阴,不坦率,遮遮掩掩。事实上,除了李宗仁,桂系的领导人,都是这一类型。” 清末民初,广东出过不少大人物,比如说“天王”洪秀全、“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民国首任总理唐绍仪、国民党党魁汪精卫、胡汉民等等,但是在军界,却始终没能出过一个像段祺瑞、张作霖、吴佩孚乃至阎锡山、李宗仁那样的“强人”,广东的军界大佬,像早期的陈炯明、许崇智,到后期的陈济棠、余汉谋,包括张发奎,都是先威后衰,影响力有过,但很短,都没能形成真正的大气候。 正因为如此,张发奎后来作为时代与历史的看客,才会口述历史。 张发奎是客家人,本名张发葵,1896年生于广东韶关始兴县城,父亲是衙门小吏,家里勉强过活。 张发奎八岁读私塾,十一岁考进县立高等小学堂,十五岁时,因为李姓同学跟他去河里游泳被淹死,他被学校开除,只好到广州当染织学徒。 干了几个月,老板不满意,他又一次被开除。 走投无路下,他去模范团当了兵,不料竟如鱼得水。1912年,张发奎报考陆军小学,负责登记的考官见他眼神坚毅,把他的名字从“发葵”改成“发奎”,勉励他往后要像个男子汉大丈夫一样,大步走路。 1916年,陆军小学毕业的张发奎辗转来到粤军,从排长干起,因为骁勇善战,在粤军中很快崭露头角。1921年,薛岳、叶挺和张发奎分别担任孙中山大元帅府警卫团的第一、第二、第三营营长,号称“三剑客”。 第二次东征时,已是第一独立旅旅长的张发奎,在紫金县与林虎部一万多人狭路相逢,他把衣服一脱,端起一挺机枪,大吼:“丢你老母,跟我冲!”此一战,独立旅接连攻破七处阵地,立下赫赫战功。 在军中成名之后,因为他写名字老是把“奎”字分开写,大家给他起外号叫“大王”,后来因为他性格蛮横不讲理,大家又都叫他“土匪张”。 在北伐中,张发奎在汀泗桥、贺胜桥重创吴佩孚、孙传芳的嫡系主力,赢得了“钢军”的称誉,从此奠定了粤军大佬的地位。 就个人的英雄史而言,张发奎的开局应该是很漂亮的,但是他后来为何也是高开低走呢? 有人认为,这跟民国时期,张发奎身上的广东人性格有关。还有人说,他是把粤军大佬的许多特点,也可能是缺点,全都集于一身了。 他爱国却不服“中央”;志在“统一”却又推崇“自治”;儒雅有余,却霸气不足;临难尚称坚韧,但取决时刻永远留有余地;可为则顺势而作,坐收渔利;不可为则全身而退,但求自保;固不失君子之风,亦未免“投机”之嫌;“外战”皆有功,“内战”多失利······总之一句话:做人好似有原则,但行事又全凭运气,有投机之嫌。 1927年之后,在蒋介石与汪精卫的权争中,张发奎先是拥汪发蒋,后来又附蒋再反蒋,反反复复,终致损兵折将,被迫流亡海外。 抗战爆发后,张发奎回国请缨参战时所说的那句话,也被认为是具有广东人的性格特点——“如果这次再不能对日作战,我决定入山为僧,今后永不问世事。” 老蒋给了他率部抗战的机会,但他“咸鱼翻身”的同时,亦不可能摆脱被老蒋用完即弃的宿命。 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在风雨中飘摇,张发奎一方面蠢蠢欲动,另一方面又不甘被老蒋利用,最后是雷声不大,雨点也不大,流落到香港成了历史的旁观者。 当然了,对张发奎这样的旁观者,有人拍掌的同时历来是有人不屑的。

0 阅读:39
朋晟聊历史

朋晟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