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北大的一位教授向钱学森求教问题,可谁知讲完后,钱学森反问道:“这个你也看不懂?” 1956年初春,阳光温和地洒在北京大学校园里,一位物理系教授步履匆匆地穿过林荫道,前往一间安静的办公室。他脸上带着几分忐忑与期待,怀里紧抱着一沓厚厚的笔记。这位教授研究基础物理学多年,最近在理论上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听说国家"千辛万苦"从美国请回来的大科学家钱学森正在北京,便迫不及待地前来求教。 "钱先生,我在基本粒子构成问题上有些疑惑..."北大教授小心翼翼地展开自己的笔记,详细讲述着自己的困惑。钱学森静静地听着,目光如炬,时而点头,时而沉思。 当北大教授讲完后,钱学森突然反问道:"这个你也看不懂?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啊!"这句话让北大教授一愣,随即如梦初醒。 其实,钱学森回国才短短数月。1955年9月17日,经过长达五年的监禁和周旋,44岁的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回国的轮船。他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到祖国。这在当时是一个震惊世界的决定。 钱学森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不言而喻。他曾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后来又在加州理工学院担任教授兼喷气推进中心主任。美国海军司令员曾评价:"1个钱学森可以顶美国5个海军陆战师。"正因如此,当钱学森表达回国愿望时,美国政府竟以间谍罪名将他关进监狱,并用高薪和高位试图留住这位科学天才。 然而,钱学森的爱国之心坚如磐石。"我回国的决心谁也动摇不了!"面对美国的软硬兼施,钱学森始终坚持己见。最后,我国政府不得不提前释放11名美国空军战俘,才换取了钱学森的归国自由。 回到祖国后,钱学森立刻投入到国防科技建设中。南京军事学院的院长陈赓大将见到钱学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钱先生,我们到底能不能造出导弹?" 钱学森胸有成竹地回答:"美国能造出来,我们中国人不比他们少个脑子,当然能造出来。"这句话让陈赓大将欣喜若狂,因为这正是新中国迫切需要的自信与担当。 回到家里,钱学森仰望星空,连夜写出了一篇建立中国国防工业的意见书。从导弹设计到发射,从运载核弹到发射卫星,甚至载人航天到国际空间站,他都做了详细规划。这份意见书呈现在毛主席面前后,得到了高度重视。聂荣臻元帅被指派全力配合钱学森的研究和设计工作。 尽管当时中国百废待兴,工业基础薄弱,但国家仍竭尽全力支持钱学森的工作。聂荣臻元帅曾语重心长地对钱学森说:"学深啊,朝鲜战争把我们的家底打光喽,虽然我国目前很穷,但是我们会竭尽全力满足你的需求,因为你在为国家铸造一把锋利的宝剑。只要这把锋利的宝剑在手,国家才会有尊严,人民才会有和平。" 那次与北大教授的对话后不久,钱学森迎来了人生中一个重要时刻。1956年1月25日,在全国农业十年规划会议上,钱学森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许多人以为,两人的谈话必定围绕导弹和原子弹展开,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毛主席一开口就直指物理学前沿问题。 "你们科学家说的基本粒子不可再分啦!我看基本粒子也是可分的,你信不信?"毛主席的这个问题让钱学森大为惊讶。要知道,当时的物理学界普遍认为基本粒子已经是物质的最小单位,不可再分。钱学森虽然在航空领域成就卓著,但面对这个跨学科的尖锐问题,也不禁陷入深思。 毛主席这看似简单的一问,实际上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对科学研究的深刻指导意义。二十年后,美国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了基本粒子确实是可分的,印证了毛主席的前瞻性眼光。这也让钱学森更加坚信,科学研究必须与辩证唯物主义相结合。 仅仅过了几天,在1956年2月1日的另一次重要会议上,毛主席特意将钱学森的座位安排在自己身边。钱学森在会上发表了关于中国未来科学领域建设的演讲,他强调了辩证唯物论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指导作用,并满怀信心地表示,按照这一指导思想,中国完全有可能在12年内赶上世界科技水平。 会后,毛主席对钱学森说了一句令人难忘的话:"听说美国人把你当成五个师呢!我看呀,对我们来说,你比五个师的力量大的多。"这句肯定的话语给了钱学森极大的鼓舞。16天后,中国的弹道导弹研制计划正式启动,由钱学森起草、周恩来批阅的计划书正式下发,中国开始了自主研发导弹的伟大征程。 然而,科研道路并非一帆风顺。1960年,中苏关系突然破裂,苏联专家撤离中国,带走了所有实验数据和设计图纸。面对几乎归零的科研基础,钱学森和他的团队并没有退缩。他们坚持自主创新,克服了重重困难。1960年11月5日,中国第一枚导弹东风1号成功发射,这距离钱学森回国仅仅5年时间。 到了1964年6月,经过改进的东风2号也成功试射。同年10月16日,东风2号成功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运送到预定区域并引爆。看着那冉冉升起的蘑菇云,钱学森想起了美国同事曾经的质疑:"中国没有航空科技,一个航空科学家回到农耕社会能做些什么呢?"现在,答案已经用事实作出了有力回应。
1956年,北大的一位教授向钱学森求教问题,可谁知讲完后,钱学森反问道:“这个你
闻史忆今阁
2025-04-16 22:46:11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