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对多国加征关税美企更可能寻找低关税国家布局特朗普关税政策的“连环拳”正将美国跨国企业推入“左右为难”的困境。一边是对华关税税率飙升至145%,迫使依赖中国供应链的企业承受成本暴涨——如Learning Resources公司关税支出从230万美元激增至1.002亿美元,直接威胁生存;另一边是美国本土重建供应链的成本高达现有水平的两倍以上,且面临熟练技工短缺、基础设施滞后等系统性障碍。这种“回不去的美国”与“扛不住的关税”双重挤压,暴露出特朗普“制造业回流”口号与现实的尖锐矛盾。
企业的理性选择正在瓦解政策预期。61%的受访企业明确表示,转移至低关税国家比回迁美国更具成本效益,越南、墨西哥等地区成为新的“避风港”。但这一过程并非坦途:美国玩具进口额的75%仍依赖中国,短期内难以完全替代;而特朗普对东南亚国家的关税威胁,又让供应链转移陷入“二次风险”。这种政策反复导致企业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恶性循环,如MGA娱乐公司计划将中国产能占比从65%降至40%,却面临印度、越南工厂同样可能被加税的困境。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特朗普试图用关税重塑全球产业链,却忽视了四十年来形成的“中国主导、全球协同”的供应链网络的韧性。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数据显示,美国97%的婴儿车、96%的人造花等商品依赖中国生产,这种深度依赖并非政策恐吓就能打破。当企业被迫在“缴关税等死”与“迁产能找死”之间选择时,最终买单的是美国消费者——密歇根大学调查显示,美国人对长期通胀的预期已升至4.4%,而玩具、家具等商品价格翻倍的现实,正在透支民众对“美国优先”政策的耐心。
这场由关税引发的产业链地震,本质上是全球化深度嵌入与逆全球化政策的激烈碰撞。特朗普政府若不能正视企业生存逻辑与市场规律,所谓“制造业回流”终将沦为镜花水月,而美国经济可能在政策摇摆中付出更惨重的代价。多数美企因成本翻番不愿回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