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本意或许是试图缓和与俄罗斯的关系,不但未将其列入关税打击对象,还一度传出考虑松动对俄制裁、推进双边经济合作。表面上看,这是莫斯科所乐见的局面——一个不再敌视俄罗斯的白宫、一个开放谈判窗口的美俄关系、一个暂时脱离制裁狂潮的喘息机会。但事实却很快打了脸:特朗普的“友俄”政策,并未带来实际利好,反倒通过其全面关税攻势和全球经济扰动间接重创俄罗斯经济。这是一场看似无意却后果沉重的反噬,一种“亲俄行为”产生“反俄效果”的地缘经济悖论。
特朗普近期为对抗中国强硬上阵,大规模加征关税,掀起新一轮全球贸易紧张风暴。在美中对峙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全球市场瞬间进入震荡状态,各国股市遭遇血洗,投资者信心大幅下滑,避险情绪迅速上升,最终导致国际原油价格大幅跳水。4月初以来的油价暴跌不仅与市场对全球经济衰退的恐慌密切相关,更与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出人意料的增产叠加作用,形成双重压制。结果是,俄罗斯这个严重依赖能源出口的经济体,在特朗普未直接“开火”的情况下,遭遇了沉重打击。 数据显示,俄罗斯出口油价已降至每桶50美元左右,而其财政预算以每桶近70美元为基准。这意味着俄罗斯当前的油价水平已严重低于其预算底线,财政缺口迅速扩大。在不改变战争财政的前提下,俄罗斯仍维持高支出、重军备的路线,财政压力如影随形。更为棘手的是,在油价暴跌的同时,卢布并未按惯例贬值,而是出现反常升值。由于市场预期特朗普对俄将“网开一面”,加之地缘政治紧张预期阶段性缓和,卢布走强打破了俄罗斯以往“油价跌、汇率贬、预算平衡”的财政机制,这一“强汇+弱油”的组合成为莫斯科当局头疼的新现实。 经济学家瓦西里·阿斯特罗夫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俄罗斯面临的是“最糟糕的组合”:油价暴跌未能触发卢布贬值,相反,货币强势抵消了出口企业的收益增长,对财政构成实质性侵蚀。如果这种局面持续,俄罗斯的财政赤字将很可能扩大至GDP的3%到4%。这一水平已接近俄罗斯经济的临界承压点,考虑到当前俄政府无意削减军费支出,该赤字水平将很难通过紧缩政策加以弥补。更严重的问题是,能源仍然是俄罗斯财政的核心支柱,而当前的国际油市正处在特朗普因素和产油国博弈的双重不确定中,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令俄罗斯承压加剧。
佩斯科夫的回应也异常谨慎,他在4月7日公开表示,俄政府将“尽最大努力减轻全球经济风暴对俄罗斯的影响”。然而,减轻冲击谈何容易?一方面,俄罗斯对全球市场的依赖度虽有所下降,但对能源出口的结构性依赖依旧未根本改变。另一方面,在俄乌冲突尚未平息、军费持续膨胀、对外制裁未全面解除的局面下,莫斯科几乎没有财政收缩的空间,更难以进行大规模结构性改革。 更值得玩味的是,特朗普本人在4月9日突然松口,表示将给予90天关税暂缓期,致使市场出现短暂反弹,油价略有回升。但国际市场对这一“缓期”抱持极大怀疑,毕竟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向来反复无常,一场强硬背后可能藏着更大的风暴。这种极高的不确定性,不仅无法稳定市场情绪,反而会进一步削弱各国对全球经济前景的信心。对俄罗斯而言,这种“特朗普式不确定”本身就是一种风险。它不以莫斯科的意志为转移,却足以决定卢布汇率、油价走向和财政收支的基本走势。 当然,也有专家指出,近年来俄罗斯已部分降低对能源的依赖,其财政预算对石油和天然气收入的依赖度呈下降趋势。然而,这一调整幅度远不足以扛住当前这种结构性打击。能源仍是俄出口总量中占比最大的单一项目,国际油价的任何大幅波动都将在财政上形成连锁反应。而在俄乌战争持续、外部投资不足、资本外流严重的多重压力下,任何乐观判断都缺乏基础。
不可否认的是,特朗普的政策逻辑并不在于打击俄罗斯,他的“对华战争”是一场为了国内经济和选举利益的战略豪赌,俄罗斯只是被动卷入的受害者之一。但这恰恰凸显了全球化时代下“非目标性冲击”的风险本质: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很可能因他国的内部政治逻辑而遭遇破坏。俄罗斯在这轮博弈中失去的,不是特朗普的支持,而是对国际市场的主动性和可预期性。这是一个全球体系的不公平,也是一种“地缘附带损害”。 俄罗斯此刻面临的,是一场没有硝烟却极具杀伤力的财政攻坚战。特朗普不需对莫斯科挥舞关税大棒,也能让克里姆林宫在财政和货币层面倍感窒息。当一国的财政稳定依赖于另一个国家的不确定行为时,这本身就是战略的被动。从某种意义上说,特朗普对俄罗斯的“好感”,比制裁更危险——因为它造成了虚假的安全感,拖延了必要的改革,最终换来的可能是更大幅度的经济震荡。俄方若不能迅速调整财政框架、改革出口结构,未来或将陷入更深层次的系统性困境。这场由“友俄政策”引爆的经济寒流,其杀伤力,远比任何制裁更致命。